专栏:居室读书(十五)
姜德明先生是报纸副刊的老前辈。同时,他还是散文家、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专家、藏书家。他收藏的新文学书刊甚富,据内行说姜与唐弢在伯仲之间。
作者与姜德明先生(左)的合影
我认识姜先生四十多年,得到过他不少赠书;给他主编的刊物写过文章;受他的邀请,曾与他一起合作编书。前几年我去看望他,他感叹:“我都八十五了!”我们都感到时间过得太快!“时间都到哪里去了?”那次去探望,他还能下楼,在院门口迎接我;这几年,他连楼也下不来了。每逢碰到他们单位的人,我就打听他的情况,但我不敢再去打扰他。人老了,“安心是药更无方”。就让一个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安静吧!有一年去王府井,我在报社旧址给姜先生打了个电话,我用脚尖点点地面,告诉他我正在报社的老大门口。这里还没拆。他在电话那头呵呵笑。
近年在手机上闲逛,读退休老人在网上的高论,我想起姜先生《相思一片》里的一篇作品,很想给老年朋友介绍。
四十多年前,姜先生单位的一个老收发员要退休了。在欢送会前,同事集资给她买了一个“精致的黑色手提包”,还有一个缎面的相册,每人都在相册扉页签名,“好让文大姐一翻开相册便想起我们这些人,想起同他一起战斗了几十年的这个温暖的集体”。在送别会上,文大姐的同事纷纷发言,有人还买了一朵大红花别在她胸前。单位领导说:“刚才文大姐来开会的时候,我恰好走在她的后边。她不先上楼,却像往常一样地又跑到收发室去,抱了咱们办公室的全部报纸和信件上来。她不是已经正式退休了吗?不是完全可以不管这些了吗?可是,她还是一件件地送到了同志们的手上。”有同事说:“我常到外边去开会,也常到外地出差。文大姐把我的报纸、信件、材料、薪金都锁在她的小柜子里,清清楚楚,一件也不缺少。”文大姐同事对她的感谢,都是一些小事、琐事;另一位的发言,就说他有一次出差,文大姐去邮局给他取回一个大包裹。“文大姐发电影票,凡是好座位都给了别人,自己要最差的。”,“困难时期,文大姐的粮食也不富裕,却送我粮票。”单位给一位退休的收发员开欢送会,同事都念文大姐的好处,讲的都是小事,但无数个热心帮助他人的小事,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送别会后,文大姐又习惯地抱起单位要送出的信件,她要用最后一次的工作完成人生道路上的转身。
工作单位为新来的人开欢迎会,为退休或调走的同志开欢送会,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认识的几位人民日报的名记者回忆,他们当年刚调入报社时,社长邓拓都要集体请吃一顿饭,饭馆总是萃华楼。散落在民间的不少黑白老照片,就有“欢送某某同志荣调”的文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不少单位,这种传统断裂了。网上有退休老人对原工作单位不满,问题就出在这里。读姜先生记述的他的同事退休欢送会,我感受到了过去的集体生活的温暖。
《相思一片》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集。当年出版后,姜先生送我一册,我读后写了一篇短小的读书记,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刊登读书记的报纸,我剪存粘贴在书后,成为一份读书资料。我曾发愿,凡是读过又写了书评、读书记的书,我都要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粘贴在书后:这本书我读过了,剪报为证。
谨以短文,悼念姜德明先生。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