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四十度”这个地理概念经由陈福民的阐释成为文化历史概念:“以历史为经,以北纬40度地理带为纬,去展开和呈现一幅‘参与性’的千古江山图,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意愿。”这条“与万里长城相依的地理带”大约等于赵松乔先生提出的“农牧交错带”,是“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依布罗代尔的“长时段”史观,用地理结构来观察人类的文明历程,更便于我们理解万里长城为何会依“北纬四十度”而建,理解驯化植物、动物对于人类定居生活的意义,理解“乡土中国”的“超稳定结构”的意义。
日本学者和辻哲郎的《风土》、段义孚的《空间与地方》等著作揭示了地形、地貌、季风、降水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层影响。“恋地情结”从经验出发阐释人与居住地的情感联系。人文地理的发展加深我们对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思考。农牧文明“看天吃饭”,与土地、气候密切相连。陈福民自幼阅读史书,在《自序》中坦陈其文学写作的立场,“我不是在做历史研究,我的写作始终属于文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调整历史故事的讲述,重新塑造历史人物”。《北纬四十度》适合放在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的延长线上来阅读。
《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拓展了散文的书写边疆,格局阔大,气象一新。文化大散文的“大”不单来自作家“更上一层楼”的视界,更来自“灯火阑珊处”的生命境界。进入新世纪,非虚构的倡导和兴盛让散文的主题写作更为集中凝练,同时增强了文学的在场感和对现实的“介入”。何伟以域外之眼写就的《寻路中国》是他在中国对“在路上”的身体力行,汇入漫长的“游记”传统中。李娟的《冬牧场》让我们看到哈萨克族人如何艰辛地从冬牧场转到春牧场,打破了我们对荒野“天苍苍、地茫茫”的浪漫想象,深刻体认牧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同时,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姜戎的《狼图腾》等小说亦帮助我们理解定居的汉文化如何与游牧的少数民族文化交错、交战乃至交融。
陈福民的写作多少是由身份的困惑引发的。他出生在河北承德,正好位于北纬四十度,阅读和行走触发了他的追问:假如没有元代和清代的民族大融合,假如边境线的划分南移,他还是个中国人吗?这个问题从来不会困惑一直在中原生活的知识分子。陈福民身上多少携带着游牧民族的趣味,他兴趣广泛,下棋、“打鸟”、背诗、讲古……读远古史书,最终落脚到现实生活中来。从北京西直门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谈到北京城内水系的历史,从京张铁路上的“土木堡”站点谈到明英宗“御驾亲征”,远古的史料在全球化的今天被他徐徐展开,那些活在文献中的名字被他赋予心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流传至今,乃文明互鉴的典型。梁启超这位近代先觉者,改革家认为他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并以彼得大帝喻之。梁启超谈史鉴今,从英雄的掌故中汲取大变局所需的精神力量。
贯穿《北纬四十度》的人物还有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著名的武将。李广的道德形象被司马迁的《史记》定型,“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李广难封”等诗句让李广怀才不遇的形象声名广播,陈福民在解读《汉书》《后汉书》的基础上指出判断、抒情与事实严重不吻合。李广虽然志向高迈,但豪情并不能遮掩他本人的硬伤:李广缺乏方向感,容易迷路,这导致他在军事上屡战屡败;李广从未建立军队的纪律感,根本算不得将才。严酷的战场上,妇人之仁是障碍。李广所产生的巨大声望是司马迁将自己的身世感附着其上,后世不断有诗人效仿司马迁反复渲染所致。文学形象便于传播,读者很容易受此感染而很少去回顾史实。
我们不愧为诗的国度,诗史互证。像盐溶于水,诗融入了我们的日常景观和生活方式,融入我们的胎教、认知和价值观的建构之中。诗人活在历史中,是历史的叙述者、抒情者。《北纬四十度》开篇多以诗词作为导引,历史感跃然诗上。《渔阳鼙鼓何处来》从“边塞诗”写起,看上去就要谈盛唐气象了,笔锋一转,“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被放置于“北纬四十度”来考察,其“杂种胡”含有的民族立场得以重新审视,对“胡”的史料考察展现了陈福民对历史的涉入之深广。语言保存了民族性,所有带胡、蕃、洋的名词均为舶来品,胡琴成为民乐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开阔。从地理环境、种族认同的角度刻画安禄山能更曲径通幽地理解盛唐气象和历史真实。《新唐书》和《旧唐书》两相对照,大唐宰相李林甫其人也栩栩如生。《燕台一去客心惊》中将《宋史》和《辽史》对战役的描写进行对比,凸显历史叙事的诡计。
历史面貌的呈现与叙述立场、叙事视点密切相关。陈福民指出:“如果无视沉重、惨痛和复杂的历史事实,用一种主观化、游戏化与个人好恶的立场为尺度去书写,非但距真相越来越远,甚至还有自我麻痹之精神胜利法的嫌疑。”我国历史叙事惯常的“忠奸模式”常常流于简单,并且导致思维的惰性,善恶对立遮蔽了事物的真相和错综多样性。人物,具体地理环境中的历史人物,是陈福民特别关注的。无论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怀才不遇的李广,还是乱世奸雄安禄山,都在他心灵深处出没成《北纬四十度》的吉光片羽。
历史的发展脉络隐含在刀光剑影、恩怨情仇和权谋诈术之中。陈福民围绕“北纬四十度”展开地缘政治的考察,匈奴、鲜卑、突厥、契丹与中原的博弈史显示,和亲、朝贡体系相对血流成河的战争具有进步意义。在全球主义与民族国家主义的矛盾日益凸显的今日,多民族文化和记忆如何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漫长的历史传统如何“现存”,东方帝国的政治智慧如何创造性继承、转化,《北纬四十度》虽未提供答案却隐含现实深意。
《北纬四十度》是文学与地理、历史的融汇,是学者“行万里路”的产物。《北纬四十度》以文学的方式与远古的心灵对话,以地理结构重新勘探民族融合史,理解多民族文化的交锋与不同文明的博弈,理解大国历史的丰富雄浑。
作者:申霞艳 曾嵘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