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于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稚拙派首次来到中国办展。稚拙派,并不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艺术流派。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流派?又为何毕加索对其推崇备至?
——编者
卢梭《磨坊》
19世纪末,41岁的海关报税员亨利·卢梭在工作之余,醉心于一直以来钟爱的绘画创作。这是他真正的业余爱好。在他的人生成长旅途中,无论少年时期的家庭变故,年轻时候学习法律,参加军队担任军乐队队员,做法律事务所的职员,担任通行税的税务员……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对于绘画的那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卢梭把自己内心世界里那份孩童般强烈的幻想予以强烈自由的表达。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快乐。但直到40岁,卢梭才开始认真学习绘画,成为了一名“星期天画家”。几年后,他越发不可收拾,干脆辞去工作,开始全职从事艺术创作。1885 年,与修拉齐名的点彩派画家保罗·西涅克意识到卢梭的才华,并开始在一些著名的画廊举办他的作品展览。差不多就在这一时期,“稚拙艺术”一词也开始逐渐登场亮相了。
一
“稚拙”一词的流行,可能始于1870年诗人阿瑟·兰波在他的诗《绿色小酒馆》中使用了“na?f”一词来指代天真自由的绘画表现形式。随着1912年《蓝骑士》的出版,稚拙艺术开始真正在20世纪艺术史册中占据了一席地位。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弗兰茨·马尔克认为,艺术的核心并不是形式,而是作品内含的精神能量。他们都大力推动被朋友们戏称为“关税员”卢梭的作品展览。没有人确切知道第一批稚拙派艺术家何时出现,但毫无疑问,卢梭的出现代表着“稚拙艺术”序幕的拉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稚拙派逐渐成为法国画坛的重要艺术潮流。这一独特的艺术流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稚拙派艺术家们热衷于寻求真实与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追求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和内在精神的再现。他们以对自然和原始文化的崇拜为主要特点,主张追求纯朴、简约的艺术风格。但在这种朴素自然的艺术创作中,究竟是什么打动和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呢?
路易斯·维凡《龙虾与静物》
二
最初,稚拙艺术通常被视为由没有经过学院派或者工坊体系下正式培训的人所创作的“局外人艺术”。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用孩童视角进行缺乏绘画技巧的直接表达。19世纪末的法国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转变,人们开始怀念起原始自然状态中的纯真和简单。此时现代主义艺术家们似乎有些厌倦文艺复兴以来固有的艺术模式和评价体系,稚拙派艺术家们闯入大众视野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带来一些自然清新的体验,开始获得了肯定和欣赏。稚拙派的画作常常带有一种童真的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不加装饰,不加掩饰,大胆率真地表达出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法国稚拙派艺术家安德烈·德朗从15岁开始自学绘画,并在20世纪初与亨利·马蒂斯一起创建了野兽派。他的作品便是以纯朴而粗犷的风格为特点,注重捕捉形象的简约和生动。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来表现作品的力量和内涵。他的画作常常采用鲜明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力求捕捉到内在的情感和能量。他们追求作品的单纯、质朴,尤其关注形式的简约和构图的平衡。
稚拙派艺术家们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情有独钟,他们赞美那些未经过商业化和工业化加工的艺术作品,认为它们具有原生态的纯粹之美。因此稚拙派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看似朴素而不乏深刻的美感表达。他们追求表现自然界的繁华和生命力,通过对植物、动物和人物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他们研究野兽的形态和动物的姿态,希望寻找到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体现出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稚拙派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的技巧和风格进行研究,希望在真实感和表现力上追求一种平衡。但与民间艺术不同的是,稚拙艺术不一定将自己的重点置于独特的文化背景或深厚传统之中。稚拙派艺术家们意识到艺术创作的传统审美模式,但由于技法所限无法充分使用它们,或者有意的选择不去使用它们。尤其是不再遵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透视基本规则:物体的大小随距离的增加成比例减小,颜色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细节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稚拙派的作品大量使用平面化的图案以及未经精炼的色彩,不重视传统的透视法则与虚实结合的空间塑造手法。
多米尼克·佩罗内《无限的蓝》
三
稚拙派的艺术风格和观念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他们的作品使人感到陌生和古怪,并且评价其“缺乏技巧和传统美学上的成就”。但也有一些评论家赞赏他们的新颖和纯真,认为这类作品带有一种原始和真实的力量,探索了艺术表达的新的可能性。19世纪末的欧洲艺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随着技术和交通的改进,艺术家和艺术品开始跨国界传播。欧洲的艺术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收藏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购买艺术品的能力和兴趣。艺术品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市场也因此蓬勃发展。此时,迫切需要新的艺术风格丰富艺术观念与艺术市场。印象派的兴起便是突破了传统艺术观念,开始注重捕捉光线和瞬间的变化。印象派艺术家如克劳德·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人同时也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整个艺术市场的变革。
稚拙派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当稚拙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且易于识别的风格后,开始有大量接受过学院派训练的艺术家因认同这一风格加入稚拙艺术阵营,也有评论家称之为“伪稚拙派”。
四
在艺术创作上,要想真正做到“稚拙”,却并非易事。
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就可以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战争的爆发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人们开始对文明的发展产生思考与质疑。艺术家们急于洗净“被知识污染的双眼”,于是在民间艺术以及部落艺术中寻找天真自然的灵感。稚拙派艺术家们追求对艺术的直观观察和表达意愿,也成为了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共同关注点。
虽然毕加索并非稚拙派的成员,但他在早期的艺术探索中受到了稚拙艺术的启发,并且与其中的一些艺术家有过交流和合作。他赞赏并收藏多幅卢梭的作品,并与安德烈·德朗合作共同探索立体主义,在稚拙派艺术家的引导下,开始对非传统形式和非欧洲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1906年,法国著名画商沃拉尔雇佣德朗前往伦敦为其创作一系列风景画作品。在这里,德朗被博物馆的原始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当德朗结束了在伦敦的工作后,将来自非洲的雕塑和面具带回了法国,分享给挚友马蒂斯与毕加索。在一年后的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引起争议的《亚威农少女》中可以看到毕加索对于非西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兴趣和影响。毕加索对着非洲艺术与史前洞穴里的岩画,看着那些岩壁上的野牛图案,禁不住感慨说:“We learn nothing!”说得有些夸张,但他的意思是说,几万年前的那些不以画家自称,在幽暗岩洞石壁上作画的史前人类,充满稚拙气息,自然天成,就已经画得极其精彩了。
萨贺芬·路易斯《瓶子中的叶子、花束与水果》
五
这种自然天成的品质,正是现代艺术运动中,希望再度获得的一种创作风格。或者说,是艺术历史上每一次新艺术运动开始时必然需要的一种精神气质。稚拙带来的是一种“新生”,艺术再度回到一种新的起点,就像是一个孩童的世界。然而,稚拙派的活动只持续了不到十年的时间。1910年前后,稚拙派的成员逐渐分道扬镳。一方面,部分画家开始摒弃稚拙派的激进特点,转向了更加传统的绘画方式。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继续探索其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后来的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其影响还延伸到其他艺术运动和形式中,例如超现实主义、雕塑、装置艺术、影像等。稚拙派的创新以及对颜色和形式的自由运用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到如今依然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因为,我们人类总是渴望着自己能够不断重回童年,重新生长。
作者:孙梓钧(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与文化史方向博士生)
配图均为“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展品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