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扇特别的“上海之窗”镂空装置前,2023上海书展“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昨起再次在苏州河畔与读者相约。记者在现场看到,淘到心仪图书后心满意足地在“上海之窗”留影,成了许多市民游客逛市集的“标配”。
为期六天的此次旧书市集全面升级,藏书数量、种类均增加,现场新增老期刊特展、“上海主题”特价好书、旧书收购等服务,为城市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座有人文精神与文化追求的书香城市,须敏锐捕捉并满足市民多样化阅读互动诉求。”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表示,上海将城市阅读场景打造与“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提升、建筑可阅读、文旅融合等结合,让书香浸润城市肌理。在边赏河景边淘书边买文创边社交中,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得以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魅力不断彰显。
定格阅读之美和上海之美
一个月前,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试水,在天气情况不佳、阴雨连绵的情况下,6天展期依然吸引读者游客近6000人次,销售书刊册数近万册。市民对旧书市集的真诚热烈反馈,让主办方思索:如何打造一个古旧书刊和读者面对面的平台,让美丽的苏州河景观与浓浓书香氛围融合成独特的海派文化风景?
此次2.0版旧书市集迭代升级,展销“宝藏书、稀缺书、断版书、签名本”等古旧书刊多达2万余种,从5元连环画到6万元八卷本《惜抱先生尺牍》不等,品类更丰富多元。比如,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的四卷《忆云词甲乙丙丁稿》,出版于1926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于1928年丰子恺所著《西洋美术史》等宝藏书,留有贺绿汀签名的《贺绿汀传》和王元化签名的《未来哲学原理》等签名本……这些书籍绝大多数为单品,目前多已绝版或断版。
漫步市集,处处可见满载而归的读者。粗麻绳捆起十几本旧书、拉杆车打包了近半人高的书……73岁市民陆先生“淘”到了《常用典故词典》《新编联绵词典》等泛黄的工具书,还意犹未尽,在市集兜了两个半小时,他告诉记者,比起在书店或图书馆浏览簇新整齐的书册,旧书市集的氛围更放松随意,可以随时查阅图书的版本年份,在掌心摩挲的手感也是网上购书所无法替代的。
摊位上全新推出近150种“上海主题”特价好书,如《上海字记》《上海年轮》《上海,那些年的城市记忆》《上海版画十五家作品集》等。“通过这些书籍阅读上海,感受海派文化深厚底蕴,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补课。”艺术爱好者黄梦姣抱着厚厚一摞画册,她打算再入一本《上海辰山植物园》摄影集,“我经常去植物园玩,对里面的花花草草很有感情。这本书原价360元,售价仅40元,太划算了。”
市集专门设计“吉光片羽·故纸遗珍”老期刊创刊号精品展,精选上海图书公司所藏老期刊创刊号40余种,涵盖近代文学、影视、美术类等题材,且大部分创刊于上海,具有文献和文物双重价值。如《蜜蜂》创刊号中有茅盾、郁达夫、老舍等人的文章,并刊登《鲁迅先生书简钞》;《戏剧周报》介绍梨园动向,在影视类刊物中独具一格。这些老期刊展现了近代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多元,读者们可在欣赏其文学的美、设计的美、叙述的美的同时,于故纸间感知上海近代文脉的发展之路。《上海之窗》是创刊于1946年6月的《上海》画报封面图,作者是摄影先驱吴蔚云。在旧书市集上,爱书人享受淘书乐趣的同时,透过“上海之窗”打卡承载着上海历史变迁的上海大厦和乍浦路桥两处建筑,定格阅读之美和上海之美。
城市景观与书香风景互为取景框
说起城市的旧书风景线,不得不提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它起源于16世纪,以“绿色书箱”为标志,绵延近4000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书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塞纳河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旧书摊与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建筑呼应,为市民、游客津津乐道,成为“浪漫之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上对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的一瞥,日后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毅然从“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回到千里之外的祖国,坚定奔赴敦煌投身石窟保护工作,并在此终其一生。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源地,也是中国古旧书业中心之一。“在借鉴塞纳河畔旧书摊经验基础上,依托上海旧书店等传统实体书店优质资源,樱花谷旧书市集有信心也有动力打造属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别样书香风景,推动旧书市集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与城市肌理。”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颖说,老版旧书在市面上存量稀少,这注定了该类图书在销量和利润方面对公司的贡献有限。但在爱书人眼中,旧书不只是印刷物,更是一段被封印的历史,有“考古”信息量。二手书是在低碳循环理念下延续一本书的生命。
本次“淘书乐”不仅售书也收书,在现场新增旧书收购摊位,提倡好书流通共享,让书在爱书人的手中流通。读者既可将家中积攒的旧书带到现场,也可在此处预约上门收购,让自家书房进行真正的“新陈代谢”。
敬惜字纸,是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文化的敬重!
作者:许旸
图片摄影:那敏烨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