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通过绵延不绝的写作变体与绘画、影视等视觉手段,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与“现实”界彼此映照的“异”世界。而《西游记》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大概便是那只名叫齐天大圣或是孙悟空的猴子,以及他大闹天宫的桥段。上海宝龙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书藏楼美育系列展“大闹天宫——中国的‘神仙谱’”,从齐天大圣开始,为观众呈现精彩绝伦的中国神仙谱。
馆方根据《西游记》中的文字描述、馆藏戴敦邦先生水墨作品《大闹天宫》、相关视觉文献资料,通过对出场角色的“自然”身份属性的追溯,展开一个无所不在的神异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那些灿若繁星的“角色”不再是上天入地的“散”仙,他/她/它们被故事串起来的复杂关系恰好构成了一个植根于中国文化底层的动力结构,一个非单一起源的动态“神仙谱系”,一个族群理解世界的媒介与方法。
《西游记》之前,从“朝三暮四”到唐人传奇不断出现,其中对猿与猴的描写总不免暗黑而类“妖”。小说中“孙悟空”的形象仍可此前的痕迹,但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或许与造型的雅致化“漂白”有关。猴子之外,先人们还会将日常所见、不常见或想象中的禽鸟走兽神化,把现实社会中的名份转赠给它们,制造出一群“神奇的动物”。展览的第一个板块聚焦的便是这些“神奇动物”。
观天象,知风雨,需要对自然运行情况观察、规律总结,以应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天行有常,先人将那些自然现象神化转过来为人世间服务,对星辰、时刻的命名也就成为对自然祛魅以构建新秩序、(试图)掌握它神秘能量的过程。展览紧接着展开的是这些“四时的神明”。
“大闹天宫”中让人眼花缭乱的角色,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有被官方认可的也有民间流传的怪力乱神,种种毫不违和地杂糅在一起,生动地标记着我们朴素的时空观和差序格局,也构成展览的“日月星,天地人”板块。
在“大闹天宫”中出场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扁平的无名之辈,复杂角色关系网藏在故事情节中,展览也向观众展开了一卷错综复杂的“神仙谱”。
画下这些作品的戴敦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擅画人物,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画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多年来他潜心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创作人物群像画谱。其作品蜚声海内外,影响巨大,被誉为“最受读书人喜爱的画坛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戴敦邦作品是为同名彩色宽屏故事片绘制的电影角色造型,又是大众文化时代为“西游”造像之一种,因此展览不局限于藏品的展示,而是用藏品撬动更广阔的文化图景。
作为书藏楼美育系列展览项目之一,馆方希望这一策展实验能够有效拓展美术馆公众服务的尺度,让观众跟随“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起进入《西游记》令人陶醉的泼天想象里,探寻“神魔”外壳下古老中国的宇宙观。
此次展览将免费展出至12月3日。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