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冯韵娴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常言道,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能让人远离俗世的喧嚣纷杂,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但阅读《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本书将我们一把拉回了2011年的利比亚,让我们跟着它穿越战火纷飞,历经艰苦岁月。
这本书堪比21世纪的《热爱生命》,冯韵娴亦与杰克·伦敦一样,用真挚的感情、坚强的人格、细腻的笔触,剖解人类对活着的热情与渴望。“活够本,是我对这短短一生的主要态度。”25岁的冯韵娴在书里告诫自己,这一声呼喊振聋发聩,它动摇着每一个随波逐流的平庸灵魂。
如果你被工作压迫得喘不过气,如果你被生活裹挟困顿不前,如果你感受不到生命的雀跃欢欣,也许这本书能帮你纾解这份苦闷的心绪,让你一展愁容。毕竟,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远离战火,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贺。
冯韵娴的故事提醒着不关心政治的人们,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
利比亚位于北非,是一个重要的产油国。不管在什么年代,能源富裕总会吸引贪婪的目光,招致灾祸。一旦战事发生,对于每一个普通人就意味着生与死的考验。书中有许多令人无法释怀、不敢忘却的细节,冯韵娴与利比亚的孩童们在一起的片段尤其如此。一位14岁的女孩撒勒玛,她最好的朋友努拉因空袭死去,她本人也受够了轰隆隆的战斗机频繁造访自己生活的街区,于是她选择喝下整整一瓶农药,幸而家人及时送医才捡回性命。这个小小的女孩从急救室出来后,将自己寻短见的理由告诉家人:“与其让别人杀我,我还不如自杀。”看到这里,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
除去生死无大事,每一个能够凭借自我意识决定的生命进程,不管是用力拼搏还是悠闲发呆,都值得坦然喜爱。但战争却无情地扼杀了这一切。14岁的孩子,原本可能只会陷于父母管得太多、不能痛快地玩手机、学习压力太大、单恋太过辛苦等微小的青春期苦恼,而撒勒玛的痛苦却被一下子放大到家与国、生与死这般庞大的境地。这便是冯韵娴向我们传递的战争的恶,它是一种蚀骨之痛,像魔鬼一样伏在肩背,平等地折磨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让每一个人皆此生难以忘却。
所谓家国情怀,不过就是源自心底的美好祈愿,但求这个世界能够庇护每一个稚童远离“生与死”这份本不该他们承受的宏大凄苦。
战争与和平,这个命题因为冯韵娴的讲述变得真切,地球背面发生的故事不再陌生。透过这场发生在和平年代的战事,我们自小浸润的爱国情怀也会变得具象,强国富民才是平凡人生最坚固的保障。
“我看人看我”,人类学家费孝通提醒我们跳出自我认识,以“他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社会期待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从自己的眼睛望出去,每个人的命运都似一叶孤舟,被各自现实中的困顿折磨。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和冯韵娴一道,经历96小时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看清战争的可憎面目,真正明白全体人类是一个同舟共济的共同体。很显然,她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我们,能够同她一样,看穿那些冗繁无趣的个人冲突,珍视生命体验,用自己喜爱的事物填满用心活着的每一分钟。
战地记者是和平年代最后的孤勇者,谢谢每一位“生活在别处的你”,谢谢你们跨越世间险阻,告诫我们战争从未真正远离,翻越惊涛骇浪,给了我们一个观望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们重新拾起面对平凡生活的勇气,与自己的人生难题讲和,为每一个和平的当下欢庆举杯。
作者:顾翔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