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现在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今年以来,大热的互联网金融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各种观点和新老金融之间进入了激烈的博弈阶段。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和业界专家最近共同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走向。在他们看来,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将促成新规则的出现。
互联网支付是互联网金融之“父”
互联网金融来自哪里?在我看来,这至少孕育了10年。互联网支付催生了互联网金融。
2004年支付宝成立时,所有人都没想到会有今天的互联网金融。随后,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支付宝和财付通等,就建立了上亿的金融属性账户,这是传统金融中匪夷所思的事。
而此前,具有金融属性的账户只有银行才有,甚至连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信托等都未建立完备的账户系统。
今年春节前后,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我们微信的钱包达到了8000多万,这成为世界金融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2012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开始出现,标志性事件是2012年4月,“三马”齐齐推出保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方法做保险业务。
学界对这个新生事物寄予了巨大的期望。央行的谢平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他的概念逻辑——传统金融只有两种形式。第一,以银行和交易所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这些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生产提升金融效率,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第二,现在出现的很多新技术,缓解了金融业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做这两件事情比传统金融要效率高得多、成本低得多。而且由于大数据或者云计算,第三种金融——互联网金融得以产生。甚至有激进的学者提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中,终极状态是把货币消灭。
中国支付公司的特殊发展使新金融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支付——因为支付在过去10年中产生了一个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群,而且这个庞大的账户群是有资金的。
这也是中国支付公司和美国支付公司最根本的差别。美国最大的支付公司都没从支付业务过渡到金融业务。美国支付企业只做支付授权,清算或结算时把所有的信息交给清算的发起行,由清算发起行代为管理,并且清算给不同商户的银行,由不同商户的银行结算。
中国支付公司特别的形态,使得很多新兴的金融成为可能。互联网支付整个行业从体量上来看,去年交易量已超过15万亿,行业收入达到几百亿,而且每天还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单汇付每天从不同银行清算来的资金就接近50个亿。这使不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得以快速出现。以支付为基础,以庞大的资金流为支持,这也为所谓的众筹提供了资金快速充值、提取的通道,以及账户的托管。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和传统企业都纷纷办起了支付公司。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没有“美国爸爸”
中国所有新兴业态几乎都有一个“美国爸爸”,即都有一个在美国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新浪之前有雅虎,百度之前有谷歌。唯有互联网金融是中国土壤上长出来的。美国至今没有完全的互联网金融形态。
研究人员找了一个理论的依据,叫做金融抑制。
所谓金融抑制的理论,产生于1973年前后。当时,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时发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央行都会出很多政策或者监管措施,使廉价资金能够进入银行体系。而银行体系在政策引导下又以非常低的利率支持一些特殊行业。它们可以拿到很低的利率。其他行业要融资只能在有限的资金里腾挪。
比如,一般情况下,你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利率可能是5%—7%;当然有些机构也可以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以15—18%的贷款利率获得资金;但如果是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只有民间借贷,年化利率差不多达到30%以上。
再看资金回报。很多人的钱只能放进商业银行存款。一个相对高净值大佬,则可以买理财、信托产品,300万元起买,有8—11%的收益。如果你有更大的资金,那就可以放进PE,加入私募。所以,在现实金融环境下,确实存在着资金的双轨制甚至三轨制,包括利息也是如此。这样金融得到较大压抑。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政府一直鼓励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也出现了一些好产品,但效果如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调查中心做了长时间跟踪调研,发现中国小微企业可获得资金的只有20.6%。这意味着我们有四分之三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拿不到资金。在这样的金融压抑下互联网金融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互联网企业在过去10多年当中也获得了很多难得的“长尾客户”——按照一般规律,金融机构需要通过设网点来获得客户。但当这些基础设施建起时,耗费的成本已无法服务这些长尾客户了。而在互联网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据统计,现在银行发行43亿张各类卡,对应43亿账户。但互联网企业的账户也数量相当。支付企业在其中起了桥梁作用——首先是客户体验获得了极大提升。
传统金融,做产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这个产品能不能带来利润,收益率多少。第二,是否合规,因为有风控部门跟进。而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特性开始的。
同样发展客户,两者效果不言而喻。就好比我们追女生,如果天天想对方能不能生孩子,父母同不同意,结婚后两个人的收入能不能支撑家庭开销,一定很不浪漫。但,互联网企业恰恰相反,赚不赚钱以后再说,现在天天献花,甜言蜜语。客户体验有巨大的差异。
其次是大数据。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是提供信息和数据,目的是做信用评估,控制风险。而互联网时代可能通过大数据发明不同的模型,开发新的信用技术和风控技术。
第三是互联网平台使渠道能力大幅提升。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的能力,在银行之外让各行各业得到一个金融级的账户,并和所有银行打通,这非常有意义。
比如,运营结算效率如何大幅提升?商业银行获取一个普通信用卡客户成本前几年是100元,现在大约400元,如果要获得一个白金卡客户可能要1000元。看看嘀嘀打车——坐上去给你10元——获得一个客户20元。
传统客户合同要经过银行的合规等程序需要多少时间?至少3—5天,但在互联网金融基本以秒或分来计算。还有交易的处理,T+0。自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理财之后,整个处理结算的单位成本至少下降1倍以上。
效率和成本优势使互联网金融在提供渠道、交易处理上占很大优势。
而且,如果客户缺钱,往前走一步,给他先垫上,那可能就是信贷。如果钱多出来,就提供理财产品,如果交易的双方互相不认识、不了解、不信任,还可提供延迟支付和结算的模式。所以,新模式慢慢演变出来。
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将成互联网金融焦点
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开始经受考验。1月份国务院107号文使互联网金融开始酝酿一轮新的监管。
比如支付公司的基础业务是支付,受人民银行监管。如果要做信用支付或者贷款类,那么今后要银监会监管。如果需要做涉及到证券、基金类的理财产品,则必须得到证监会监管。其后,又有一系列文件从不同的监管机构发出——一月份央行发文要求规范银行卡管理;三月份人民银行出台规定叫停网上信用卡以及二维码。很多机构的信托业务也被叫停。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文,使互联网金融经过爆炸式发展后面临合规的检验。
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成为接下来的焦点。所有互联网金融的各类产品都没有经过几个经济周期,可能对流动性风险的准备缺乏认识。
很多政策环境和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还必须对接。比如美国就花了10年的时间,在上世纪末专门出台了关于身份认证的法案。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严格的信用评估。还有很多偶发性风险都会导致流动性等风险的出现。
文/周晔
(本文为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在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演讲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