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鹏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大家庭,校长就好比是一家之长。对于上海市东辽阳中学校长张贤臣来说,这个家长很不好当:学校90%以上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大多数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学业基础较弱,还有自卑等心理问题。但在张贤臣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亟待绽放的花朵。张贤臣在学校打造“融入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提升学习成绩。在他的努力下,原本羞涩的学生站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学校也被评为“区新优质学校”。
“以情动人”,打开随迁子女心结
2014年秋天,东辽阳中学入学的近百名预备班学生中,只有七八人是上海户籍。全校生源中90%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在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都不多见。
作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教育课题研究协作组组长,张贤臣提出了“融入教育”:首先要“以情动人”,让随迁子女在感情上消除自卑,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相融;接着,要帮助他们逐步调整以往的行为习惯,与学校生活相融;然后,要通过因材施教,融入学习中;最后,要帮助他们了解上海,习惯并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于是,张贤臣带领学校师生创建了校本课程“生存宝典”。预备、初一年级上《学会共同生活》,初二、初三年级上《生涯教育》……去年9月,学校新建了“触摸上海”体验室,通过“会说上海话”的触屏机器,学生们可以一边学着上海话,一边翻看老上海的旧报纸、老上海的多媒体影像资料,还可以浏览旧外滩的景色……
在张贤臣和其他老师们的努力下,这些孩子不仅融入学校生活,还焕发出自信的光彩。2013年6月,东辽阳中学初二(3)班20名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七十二变”的舞台上表演“四季变化”创意节目,荣获周冠军以及最佳创意奖。
教会“小家长”用“心”看孩子
语文教师、班主任江晓君是地道的上海人。刚开始工作时,如何与外地孩子接触,江晓君也很茫然。此时,“大家长”张贤臣很有耐心,教会一个个“小家长”如何用心走近孩子、理解孩子。
江晓君班级里有个学生作业字迹很潦草,算得上“屡教不改”。“本想找孩子家长来聊聊,张校长建议我去家访,这样可以了解更多情况。”她去了才发现,孩子父母的工作是帮人家看车棚,全家就住在车棚里,孩子只能在车棚过道里写作业,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多不容易啊!虽然字迹潦草,但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说明他很好学。”
此后,江晓君总是去细心体察每个学生背后的故事,学会站在学生和家长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成绩。
心存感恩,义教助残14载
能做好东辽阳中学的“大家长”,也与张贤臣的经历不无关联。
2001年,27岁的张贤臣作为引进人才,从安徽一所农村中学应聘调入杨浦区东辽阳中学。初到上海时,他在学校的门房间住了两个月,“门卫江师傅很关照我,经常把家里烧好的饭菜带来给我。”他说,同事刘光荣陪他熟悉学校周边设施,“我感恩这座城市,感恩曾经帮过我的人”。
怀着感恩的心态,张贤臣还成为了“兴家”教师志愿者的骨干力量。一天,他从报纸上读到了“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的报道,这是身患残疾的房金妹义务为残障人士子女开设的校外辅导学校。不仅被打动、更令张贤臣意外的是,房金妹的丈夫、“兴家”的教务主任正是刘光荣。
2002年起,张贤臣加入“兴家”。每个月,他都要抽出一天时间,骑自行车单程要花近两小时来到位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固定教学点,给正在念初三的残疾人家庭子女上两节集体辅导课,风雨无阻。
张贤臣还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台下是30多个学生期盼的眼神,教室外,停着几辆接送孩子的残疾人车,家长们默默守候。“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一样的。”张贤臣说,残疾人家庭的子女更是父母的全部希望。
来到上海的14年,也是张贤臣努力打拼的14年,他从一个农村教师成为东辽阳中学校长、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众多的荣誉和成绩面前,张贤臣始终认为,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作为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出彩的机会,让“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