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海积极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热点问题,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昨天对媒体进行了解答。
问:集团内部的优质学校是否会抑制其他伙伴学校的发展?
答: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既要处理好学区和集团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也要处理好本集团和其他集团及其他学区之间均衡发展的关系。
集团化不是将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使集团内的优质学校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并使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优质学校的水平。
集团化办学重在校际的联合,但这种联合绝不仅是将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冠以优质学校的名称或者都戴上优质学校的光环。
集团不是一所大学校,不能事无巨细,都由集团统管。如果名校校长变成了一位大校校长,那么,既不利于发挥其他成员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其自身领导水平的提升。而且并不是所有区县或者每一所优质学校都可以集团化办学的,应该满足几个要素:一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二是具备输出、辐射和调配的人财物资源;三是在老百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四是学校内部有投身改革的群体意愿等。
问:学区内、集团内伙伴学校校长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答:上海已经出台校长专业标准,无论是否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校长都是按照既有的校长专业标准进行管理。校长的职级、待遇、晋升渠道等不会因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而受到阻碍。相反,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后,上海市将通过政策制度设计改变以往校长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学区内、集团内的校长之间就办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共享智慧,为校长提供同伴交流支持的平台,促进伙伴学校校长专业能力的提升。
问: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的问题,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多年实践证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并不缺少一般的授课教师,而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配置上存在着校际差异。
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将以骨干教师柔性流动为主,即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流动到其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
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之后,学区、集团内部校际之间联合开发建设课程、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设计活动将更多、更有效,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意识和氛围将得到增强,加快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形成学科高地,促使中青年优秀教师敢于冒尖、脱颖而出。
问:集团内部的理念和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答:集团化办学的课程建设是“和而不同”。教育集团在课程建设上应该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让集团内所有伙伴校都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经历。
教育集团通过内部研修合作平台与专家指导资源,切实提升各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校本课程特色培育上,教育集团通过集团课程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引领、特色教师培训跟进,以及更灵活的学生跨校选课等举措,扩大优质课程受益面,打造全面多样、品质上乘的特色课程群。
在课程研究与创新上,教育集团通过内部课程开发与研究合作平台的建设,进而推动学校课程的改进与创新。
问:怎样评价学区化、集团化的推进质量?
答:在评估方式上,在以往教育评价的基础上,着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决策的重要参考,还要围绕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开展老百姓满意度测评。
除了市教委等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全市的集团、学区进行评价,建立激励引领机制以外,还将同时面向家长、社区开放,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评价的机制。
文汇报记者 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