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路人”贡献点滴金钱聚沙成塔、支援创业计划是一些“众筹”网站建立的初衷,而如今,“众筹”已经超出了商业领域,越来越多上不起大学的学生也开始纷纷通过“众筹”网站“求学费”,借此实现“大学梦”、“学术梦”。
让穷书生安心读书
对出身贫寒的23岁伦敦女生拉凯尔·欧欣来说,能上牛津大学就是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梦想。今年3月拿到牛津大学移民研究方向硕士录取通知书之后,欧欣欣喜若狂。但随后的奖学金申请失败让她忧虑了好几个月——学费要1.8万英镑,而她自己只有6000英镑存款,加上母亲借给她的2000英镑,还缺1万英镑,这还没算上生活费。
欧欣想到了“众筹”。她在Hubbub网站上注册了用户,并发起了主题为“10天1万英镑”的“众筹”。与此同时,她在社交媒体上以#Oxford10000为标签传播这项活动。一般“众筹”者都会许诺以某种方式回报资助者,欧欣承诺在“推特”上公开感谢资助她10英镑的人,而资助1000英镑“巨款”的人将得到欧欣本人的邀请,在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共进晚餐。
第一天,欧欣的微博转发量就超过700。仅仅过了8天,欧欣就提前实现了目标,筹集到将近1.1万英镑,197人资助了她,其中一名匿名资助者提供了1002英镑。欧欣后来说,她本来对“众筹”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是后来觉得利用好社交媒体的话还是值得一试的。在大西洋彼岸,美国波士顿大学19岁的学生阿莱克斯·菲力克斯家庭贫困,去年一度为付不出学费一筹莫展,后来她决定尝试“众筹”。让她喜出望外的是,短短27小时内就实现了她计划的5000美元目标。
对菲力克斯来说,“众筹”是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波士顿大学每年费用将近6万美元,菲力克斯除了助学金和政府贷款之外还需自筹1万美元。在这项“众筹”活动中,很多资助菲力克斯的人其实是她高中和大学的校友。
目前,综合性“众筹”平台众多,一批专门的教育“众筹”网站也已兴起。它们毕竟是商业机构,包括“众筹”者资历、佣金比例等在内的各方面条款千差万别,有经验者提醒有意“众筹”学费的人经过仔细研究和比较后再选择合适的网站。
“电子乞讨”有争议
并不是所有想通过“众筹”实现学业理想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今年7月21日开始在GoFundMe上“众筹”的英国林肯郡23岁女生丽莎·安·韦德需要筹集8500英镑,去剑桥大学攻读欧洲现代史,她必须在今年10月以前筹集到这笔学费,否则就将被迫放弃学业。韦德在“众筹”告示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至于如何回报资助者,她写道:“我没法回报太多,但是我保证在我的论文里致谢每个资助的人,我将永远感激你们。”可惜的是,截至目前,她只筹集到215英镑,只有10个人资助了她。
想要顺利“众筹”并不是没有秘诀。艾米丽-露丝·伊斯特洛普今年6月在Hubbub网站上开始“众筹”去牛津大学读人类学硕士的学费,一个多月之后就筹到2.6万英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她表示,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对自己想要达到的成就有自信和把握、真诚和坦率地表明筹资意图这几点最为重要。
自称2010年牛津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伊斯特洛普虽然“众筹”成功,但是她贴出来的那些光鲜的生活照却引发了争议,有网友称她是“时髦小妞”。对此她在媒体上撰文回应说:“如果有人想把我描画成游手好闲之徒,那是他们的权利。我有自己的权利向人们寻求帮助,一如他们有权拒绝帮助我。”
“众筹”学费的行为还是被有些人看作是“电子乞讨”,是懒汉的做法。正在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攻读水资源相关硕士学位的塔姆辛说:“让人们出于好心给你钱是慈善,但比起你的高等教育,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慈善。”
22岁的尼古拉斯也有类似看法。他正在伦敦国王学院攻读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业余时间在必胜客打工。他说,自己读第一个学位的时候就经常打工,在开始读硕士前的那个暑假更是一周7天全职工作,为了交学费,还搭上了小时候所有的生日和圣诞节的积蓄。尼古拉斯还认为,如果要他人资助学业,那受助者所学的专业至少要是将来能回报社会的,比如医学、社会工作、工程等,“谁会为一个读电影美学硕士的人掏10英镑呢?”虽然愿意为此掏钱的确实大有人在。
(陈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