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右)正在指导学生训练。
■文汇报记者 张鹏
初三学生的体育课怎样上?民立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孙亮从2010年起便牵头进行了试点:采取“分项分层小班化体育教学模式”,即体育教师根据各自所长和学校场地设施开设内容丰富的小班体育课程,学生则根据兴趣特长选择适宜的项目内容。
4年探索下来,初三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更让孙亮感到高兴的是,很多在体育课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同样突出。分项分层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也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一种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提高课堂效能
初三学生除了担忧学业负担,还要努力争取中考体育加试的30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在体育技能上有所突破?孙亮回想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体育课,采取的都是专项化的走班制教学方式,为什么中学体育课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呢?4年前,孙亮向学校提出了试点的设想。
于是,初三年级的体育课悄然发生了变化。一周3节体育课各有特色:其中一节课训练体能,学生按照原来的自然班级上课;第二节体育课学习定量项目,学生可以在跑、跳、投等6个考试项目中选择1-2项;第三节体育课练习定性项目,主要是单杠、双杠、垫上运动、横箱分腿腾越等体操类运动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前期自身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上两节课都打破原有的自然班级建制,采取走班制度。“这样下来,一个学生每周3节体育课,很可能面对的是不同的体育老师教授的项目化体育课。”
“在‘一专多能’的要求下,体育教师仍旧对某一个专项更为擅长。小班化教学后,体育教师根据自己所长开设课程,辅导学生的水平得到保障。”
设计梯度式选课志愿表
探索初期,孙亮和体育教研组同事也吃尽了苦头:“第一年出现的问题很多,最难的就是如何安排课程和场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选课。”
孙亮说,民立中学共有1片操场(三片篮球场地)、1个室内球类馆、1个游泳馆、1间舞蹈房以及1个乒乓球馆。按照6位体育教师各有所长,先确定每位老师开设的课程项目。针对学生的选项情况,场地容纳学生数量,结合教师专、擅长项目怎样安排体育课程和场地,并引导学生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是摆在体育教研组面前的第一关。为此,孙亮和同事们为学生选课设计梯度式志愿表,每个人可以申报2门课程志愿,在第一志愿实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可从第二志愿中进行选择。
让孩子爱上体育
分层分项教育,学生适应起来也不容易。
学生都有“扎堆”的习惯,即使是不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寻找小伙伴而要求调整课程项目。孙亮教授的双杠课程上,就有一位“小胖子”因为伙伴们都选择了横箱分腿腾跃项目而要求调班。“体重较重的同学弹跳能力较弱,并不适合选择跳横箱项目。即使通过后期努力练习,也很难在成绩上有所突破。”但孙亮并没有直接阻挠学生的选择,而是让他在横箱分腿腾跃项目班级试上了一周,然后才让学生改选志愿。
孙亮认为,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结交运动伙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某项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所在。菲尔普斯、索普、北岛康介、孙杨……这些国际泳坛名宿经常出现在孙亮游泳项目的理论课堂上,他采用动画特效,将名将们的游泳动作分解,一个划水动作可以分解成20-40个细分动作。这是孙亮与原来游泳专业队的队友和教练们一起探讨研究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爱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