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如何改变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沉疴?上海的部分高校开始出重拳。昨天,上海交大医学院宣布启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将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双向竞聘”,教师将以组建团队的形式应聘34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首席教师负责,教学团队定期考评合格,获得数目可观的激励经费;不合格,直接“下课”。
作为“上海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首批四所试点高校之一,交大医学院的这笔数目不小的激励经费将来自上海市教育部门统一拨发。在校方看来,这一政策红利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把教师请回讲台来“上课”,还要鞭策他们“上好课”。
SCI指挥棒下,老师“不再爱讲台”
昨天下午,交大医学院举行面向全体教师的“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动员大会。院长陈国强教授首先发言:“有人说我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其实我内心深处珍视教学。但我一直在思考两点:我们要激励什么样的教学?怎样激励教学?”
陈国强与全体教师分享了一组数据:2003年,交大医学院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42项;到2013年,增至497项,翻了10倍还多;今年,该校SCI论文数量超过2000篇,达到全国医学院第一名;根据教育部排名,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排名全国第一,附属医院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占了上海各级医院半壁江山还多。
“科研、临床实力不断提升,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对得起高分考进来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我心里是有问号的。”陈国强直言,因为科研指挥棒效应,越来越多的老师热衷科研,对教学提不起兴趣。
这不止在医学院,近年来,由于教学难以获得量化考评,高校考评倒向科研,发SCI论文、申请课题……对教师来说,不仅可获得高额的课题经费,最终科研成果还直接与评职称、晋升“挂钩”。这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爱讲台”。
教师收入有限也是一大因素。统计显示,目前高校教师人均年薪10多万元,教授平均年薪15万元不到,这被认为“难以调动大家的教学积极性”。
2013年,上海市有关教育部门经多年酝酿决定启动在市属高校推开“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在试点院校里,各校可自行制定具体方案,而谈及激励资金,在陈国强看来,“强度是前所未有的”。
首席教师负责制,激励经费划给团队
在交大医学院,经多次大讨论,决定打破原本按学科分类的教研室体系,全面推进按照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的跨学科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将去竞聘医学院根据全校本科教学要求命名的34个教学团队,比如“人体构造”教学团队、“循环系统”教学团队、“消化系统”教学团队。
这将是一个高度自治的教学团队,课程如何安排、教师如何搭配,全由他们自己设计。教学团队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一个教学团队的构架将是:1名首席教师+3到5名正高主讲教师+N名青年教师+1名行政秘书,他们中包括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临床教师等等。
一个教学团队聘期三年。为激励老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将根据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力量、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综合方面下拨激励经费给每个教学团队。简言之,教师在获得原本的教学课时津贴的基础上,还将获得一笔额外的激励经费。
不仅要“上课”,还要“上好课”
但在这个全新的体系下,教师可能面临“下课”。
交大医学院表示,每年,医学院对团队进行评价后,依据团队评价结果对首席教师给予激励,不合格的不予以激励,相应团队的首席教师重新遴选。而每个教学团队的激励经费由首席教师负责分配,禁止平均分配。教学不合格者不予以激励,且需退出教学团队。
“按课时论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陈国强介绍,学校将借助学校教学评估、学生评教、督导评价、“退休教师随时推门进课堂”等评价督导体系,引导临床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本科教学上花心思,不仅要“上课”,还要“上好课”。
陈国强强调,目前探索的新激励制度不是要淡化、打压科研,而是希望促进科研教学协同,积极开发新课程、创新性实验项目等,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让教师、学生相互激励,共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