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鹏
每到节假日,苏州山塘街上人头攒动。与传统大红灯笼交相辉映的,是一张张外国游客的面孔。领略江南古镇风情,品味传统美食自然必不可少。现在老外们爽了——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大学生们组成团队在上海周边6大古镇进行调研,不仅为133道古镇小吃制作了英文菜单,还绘制了地道的美食地图,免费提供给游客和店家。
江南古镇需要标准英文菜单
“夫妻肺片”的翻译是“Couple’sSliced Lungs”,这样的翻译方式,让国外人惊呼:“太吓人了,像人肉片”。类似不够标准的英文菜单,在上海周边的古镇里屡见不鲜。
金康是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翻译系大学生,一次专业课上,外教老师也讲述了自己去七宝古镇游玩的一件窘事:因为古镇的饭店里菜单没有英文,外教只好按照图片点菜,却发现呈现的食物与图片大相径庭。部分小店提供了英文菜单,却总是存在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不如我们一起来寻找出上海周边古镇的特色小吃,并翻译成英文菜单!”在金康的带领下,8名外语学院的大学生选择前往七宝、朱家角、南翔、枫泾、召稼楼以及山塘街6大江南古镇进行调研。“通过采访小店店主和外国游客,了解他们对于英文菜单的需求,并在专业老师指点下翻译标准的英文菜单。如果有可能,还可以了解菜背后的故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也能为中国美食文化传播做点贡献。”金康说。
菜名应体现原材料和烹饪方法
在金康团队的翻译理念里,赫赫有名的“宫保鸡丁”,应译为“Sauteed 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即“花生和鸡块放在一起炒”。
怎样的英文翻译才能让外国人看懂?金康特别向学校里的留学生取经。喀麦隆留学生Daniel建议说:“因为对中国美食不甚了解,外国人更希望通过菜单知晓菜式的原料和烹饪方法。”
按照这样的翻译思路,金康团队制作了菜单的初稿,并拿给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赵刚老师审阅。但在赵刚看来,菜单虽然表面看上去覆盖了菜的原材料和做法,但翻译比较粗糙。而专业的菜单翻译有很多讲究,例如在体现“辣”时,“微辣”表述是“mildspicy”,“中辣”译为“medium spicy”,“重辣”则应为“hotspicy”,分类非常详细。
不同的烹饪方式需要用各类专业英文单词来体现:蒸、煮分别译为“steamed”或“boiled”,炖翻译成“stewed”或使用法文单词“Sauteed”。而体现烹饪方式的单词,在不同菜名中所放置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例如“盐水虾”的翻译为“Shrimps Boiled in Salt Water”,体现烹饪方式“煮”的单词“boiled”放在“虾”的后面,而“羊肉锅仔”翻译为“Stewed Lamb”,“炖”这一英文单词放在了“羊肉”的前面……这给金康团队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要求,要真正对传统美食的烹饪方式和大量专业词汇都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翻译。
金康发现,不少外国人品尝中国菜,对于菜品背后的故事也很感兴趣。为此,他提倡团队一起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询问古镇店主等方式,为部分菜肴配上了文化故事。例如“咕噜肉”的故事是:因为这道菜非常好吃,人们在等待菜上桌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并且,“历史古老”的中文发音与“咕噜”雷同,这使得这道菜有了一个古老的传说。
“你吃着、我看着”中诞生的美食地图
在选择翻译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各个古镇的特色美食也有所了解。于是,他们想为古镇制作一份英文的美食地图。
在枫泾古镇,著名的“天香豆腐干”可以在“三里桥豆腐店”买到;想吃“枫泾丁蹄”,要去“李记蹄坊”味道才最正宗……不仅给出攻略,美食地图上还标注了每个推荐店家的地理位置,方便外国游客寻找。
为了寻找特色美食,金康团队在6大古镇试吃特色店家:“先从网络上查询美食种类和店家,再由团队成员一一验证。”在此过程中,金康团队采取了“你吃着,我看着”的工作分工方式。原来,受到经费所限,团队8个人分成“品尝组”和“地图绘制组”,每到一个古镇,“品尝组”同学可以试吃各种美食,“绘制组”的同学们只能看着一边咽口水、一边将美食信息记录、绘制出来。等到下一个古镇,两组的同学任务互换。
“在赵老师指导下,我们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终于翻译出了133道古镇菜名,为一些有故事的菜配上文化故事,并为6大古镇制作了美食地图。”金康告诉记者,制作成的菜单和地图的电子版,已经免费提供给了古镇小店的店主们。“未来,我们还会继续翻译出更多语言版本的菜单,将法语、德语、日语、俄语以及西班牙语菜单都融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