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钱钰
在解放前的国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诚实的孩子》的文章,故事中那个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的“舢板少年”,就是澄衷高级中学的创办人叶澄衷。100多年过去了,先辈“持诚求真”的精神在这所百年老校不断开花结果,并成为一代代澄衷学生做人行事的道德修养和安身立命的处世金针。
持诚,即做人行事要始终保持诚实、诚朴和诚信的品格。求真,即说话做事讲究实际,不求浮华,坚持探求真理。建校于190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澄衷高中历经百年沧桑,校址未动、校名依旧,实属罕见。
“舢板少年”故事编入课本
晚清工商业巨子叶澄衷曾是一位“舢板少年”,年仅17岁就摇着舢板,颠簸于浦江两岸。
一次,一位英国洋行经理雇了叶澄衷的舢板渡江,情急之中把皮包落在船上。叶澄衷发现包内装着巨额洋钞及支票簿、凭证本等贵重物品。想到失主一定会焦急万分,就生意也不做,在原地等候。当失主匆匆赶来时,已是夕阳西下,叶澄衷在寒风中等得瑟瑟发抖。
洋行经理开包一看,财物一样不少,喜出望外之余,抓出大把钞票塞给叶澄衷。没想到,这个中国“苦力”硬是不收,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叶澄衷的诚信打动了洋行经理,当他得知叶澄衷在捎做五金生意时,当即表示愿意提供进口货源,等叶挣了钱再把本金还给他。
“这个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澄衷中学校友会会长张立茂说,外国船员们都知道这小伙子诚信可靠,很乐意买他的东西,小本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叶澄衷逐步当上了“五金大王”、“火油董事”,成为上海滩“宁波帮”中的领袖级人物之一。
叶澄衷由自己幼年失学的痛苦意识到,“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1900年,他捐地捐资,动工兴建“澄衷蒙学堂”。
如今,澄衷校园中矗立着叶澄衷的铜像,他长袍马褂,手持书卷,神情谦和诚朴,注视着前方。“他的孙女曾透露,祖父身上的马褂仅有一件,只在接待官员时偶尔穿一下,平时从不穿它。直到祖父临终,里外仍是一身布衣。”该校退休教师吴祈周说,临终之际,叶澄衷还殷切嘱咐其子:“务必厚待同仁好友,切不可忘了为父诚朴待人之志向。”
校训在学子心田结出硕果
百年来,澄衷人都把“持诚求真”奉为“立校之根、治学之本和为人之道”。这所学校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蔡元培曾任澄衷中学校长,这里还走出了胡适、竺可桢等名人大家。
根据胡适回忆,澄衷教育对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他改名的故事中。胡适原名胡洪骍,思想新潮的澄衷让他早早接触到了刚进中国不久的《天演论》,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深深启发了他,于是就用“适”作为自己的表字。胡适在澄衷一年多,接触到不少中国新的学术思想。“那时的他已显露出独特的才思,以及不迷信、不唯上的批判和求真精神。”张立茂说。
谈及校训的影响,在澄衷中学的百年庆典上,著名香港企业家李达三曾说:“我牢记在澄衷求学时代朴实勤俭做人的校训。有几个原则我始终坚持:第一是勤力,包括工作勤力及不断吸收新的科技和管理方法;第二对人忠诚,以诚致信;第三俭约,如有盈余,一大部分用于再投资。上述三原则使我平稳渡过了商场历来不断的波浪,包括稀有的东南亚金融风暴。”
教师要有持诚之心、求真之本
澄衷学堂的教师素来也有“求真”传统,面对困难、敢于探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堂开办初期,连教材都得自己动手编写。出版于1901年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是校本教材的例证。
据该校党支部书记周巍介绍说,《字课图说》虽为蒙学教材,但并不拘泥于中国固有传统,注入了许多西方新科学知识,连刚在中国出现不久的锌、锰、铂之类的元素名称,也已选入其中,附图也与现行科学教材中的图示毫无二致。这套教材作为小学生识字的启蒙书,图文并茂,一年内6次印刷,流传甚广,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母亲也选用这套书作为儿子的启蒙教材。此外,澄衷学堂的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均为自编讲义。
“教师要有持诚之心、求真之本。从2006年开始,学校自行承担起中学部分教师培训的任务,开了教师校本研修的先河。”周巍告诉记者,教师放下浮躁心态,认真读书研究学问,交流切磋启发,教学能力逐步提升。
“持诚求真”还引领学校管理文化。据校长潘红星介绍,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无人监考考场,从自我报名、班级推荐到诚信学生表彰,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参加诚信考场的考试。同时,学校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参与管理,开展“校长有约”活动,关注学生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