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00后正在占据绝对主力。
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视野开阔。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长大,拒绝被贴标签,有自我主张。
面对这样一群少年,老师们是否意识到,眼下的教学方式与00后的需求相差十万八千里?
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你们的爱对于孩子可能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儿童青少年专家咨询师陈默在“金苹果”论坛上谈到,从心理学的视角读懂00后会发现,真正需要快速进步以求得改变的,其实是家长和老师。
00后与生俱来有一种孤独感,如何与他们相处考验家长智慧
“你去菜场买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鸡,好吃、好喝地饲养着,但小鸡依旧会一天天萎靡下去,大约3周后死去,它因孤独而离去。”在陈默看来,生活在特大城市中的00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一方面与生活在独栋公寓中的独生子女身份有关系。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感受不被人理解,感触不能被人共情。
由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孩子们会有这些表现: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流泪。二是早早开始思考生死问题。
有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找到陈默,苦恼地说,自家孩子临睡前都要大哭一场,“问下来,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对他很好,但他就是想哭。”
这种莫名伤感来自于孩子的孤独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伤感会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来。
“有的孩子4岁就会坐着发呆了,你不知道他的小脑袋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可能是:隔壁的奶奶死了,死是什么? 我以后会死吗? 死后会去哪里?”陈默说,生死这样的终极问题,很多父母和老师自己都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会给孩子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这些具有孤独感的孩子身上,还背负着很重的情感负担。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知道,长大我要赚钱给奶奶花,因为奶奶对我好。”在陈默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报恩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却狭隘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一面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另一面又苦于自己没有能力,在陈默看来,这些内心挣扎、纠结的孩子好比“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有这样一组实验: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到按键,就会有吃的东西送到笼子里来,那么它会一直踩按键。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按键,就会被电击,那么几次下来,它再也不敢踩按键。第三只笼子里面的老鼠面对的情况是,踩一下,有食物送进来;再踩一下,就会被电击。
到底踩还是不踩? 这像极了现在的孩子,他们非常纠结!
陈默建议家长们,既然给了孩子无限的爱,就请不要对他们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前,老师教育大家要做“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则要“雁过留声”
随着时代变迁,经典教育故事的魔力也开始变小。
有家长给00后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会反问:每个人都拿了小梨,那么最后的一个大梨岂不是留给了自己?
从未踏足澳洲的初中地理老师在讲述澳大利亚一课时,对着书本将澳大利亚的矿产、气候、人文一一道来。一名学生站起来却说:“老师,我去过3次澳大利亚了。”
这些看似尴尬的场景,就发生在眼下的00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
00后的孩子们知识丰富,话语权强烈,这时,要改变的是孩子吗? 恐怕不是,家长和老师们才是应该抓紧学习、跟上00后步伐的人。
20年前,老师会教育学生,要做“沙漠里的一粒沙”“大海里的一滴水”“机器里的螺丝钉”。00后却告诉所有人,他们想“雁过留声”。在人群中寻找个性,从而知道“我是谁”,这是00后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诉求的变化,会带来教育的冲突。家长会苦口婆心地劝告孩子:“好好读书,成为社会的精英,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孩子会说:“我的梦想是去非洲当志愿者,或者开一家我喜欢的小店。”
这些变化值得思考: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就是让孩子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发现与别人的不同,从而认识到“我是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00后们个性的表达,似乎是教育上的一种进步。
00后普遍善良,正确加以引导,可与他们“对话”
拥有充足的物质和爱,00后普遍善良。这种善良的特质恰好可以用在教育引导上。
一个孩子半夜翻墙外出打游戏,学校打算给这个孩子“记大过”。但惩罚就能让这个孩子不再翻墙? 陈默给出了另一条建议———请学校的保健老师跟这个同学谈谈,告诉他,如果学生们翻墙出去,一旦摔伤或有所闪失,保健教师的饭碗就丢了。
“能否帮老师一个忙? 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告诉同学们注意安全。如果一定要出校门,找保健老师签字即可,千万不要怕。”没想到,这个建议不仅获得孩子一口答应,他在升旗仪式上的发言还讲得绘声绘色。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和家长也应反思,00后之所以沉迷于游戏,与他们生存的现实感薄弱相关。如今的家庭教育没给孩子处理现实问题的机会,孩子跟人打架,家长会立刻帮忙处理。孩子说牙痛,家长二话不说护送着上医院。能否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问题呢? 这样的机会很少。
这些现实感薄弱的孩子只好在虚拟游戏世界找回“七情六欲”。在游戏中,攻击性、兴奋性,甚至失败感都能满足。于是,在陈默这里,每周至少有四五个沉溺于游戏的孩子的家长来求助。陈默说,这给眼下的教育一个提醒:多设置一些生活体验类课程,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医院等,让00后们接触更多现实的世界。
链接
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00后需要怎样引导和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陈默说,身心健康、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首先为这些孩子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更重要的是,00后们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要在母亲的淡定和关爱中树立起生活的自信。
竞争力从帮助他人中获得
曾有一个母亲来找陈默咨询,她的女儿在香港读完研究生后,想去小学当老师。“我辛苦把她培养长大,去当小学教师,怎么对得起我?”
面对家长的委屈,陈默开导说,“你邻居家的孩子在外企工作,工资可能是小学教师收入的3倍,可这就是成功吗?”陈默认为,小学教师的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以上,且符合这孩子的人生志向,从事教师行业的过程中,她能安心研究教学,或许就能成为一名很好的教师。“如果女儿听从妈妈的意见,为了高薪去外企,做一段时间又发现投行薪水更高,然后想要跳槽,如果跳槽成功,她恐怕未必幸福,因为内心并不满足;如果跳槽不成功,她更不幸福,会心态失衡。”陈默分析。
另一点常让00后家长感到焦虑的是,孩子竞争意识很强,却没有竞争力。陈默认为,当一个孩子的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未必很强时,情绪问题会接踵而来。
如何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 陈默支招,与其鼓励孩子一味争先,不如从生活小事出发,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
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例如,放学时与其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哪个小朋友五角星拿了最多,不如问问他,班上有没有哪个孩子不会系鞋带,你能不能帮助他?在陈默看来,助人的收获在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来自群体的支持,能让他在“独处”和“群处”时保持不焦虑。而一个不焦虑的人,才是真正能在将来感到自己“过得好”的人。
孩子的自信源于母亲
在陈默看来,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与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相关。“如果你听说一位数学名师最近开班辅导,他辅导过的孩子都考进了名校,你会很着急地到处寻找他的联系方式吗?”“你在饭桌上是不是要么不说话,只要说话,哪怕绕100句也会绕到学习上?”“孩子班上谁语文成绩最好,谁数学成绩最好,你是不是都很清楚?”三个问题都是肯定回答的家长,就在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
要消除焦虑情绪,先得从拒绝“急功近利”做起。常有家长问陈默,孩子花费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上,该如何引导? 陈默笑言,我们小时候花很多时间收集糖纸,这有意义吗?这里头最大的意义正是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关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陈默这样给出了答案:哪怕是万人追捧的明星,如果回到家里,妈妈毫不留情地骂他没用,他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崩塌。因此,妈妈们要记住,自己是孩子自信的底线,一定要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