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如果高中教师评审考核的总体成绩是B,那么初中教师评审考核成绩勉强到C。确实,相比之下,初中学段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从沪上几个区教育局负责人和初中学校校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由来已久。
这是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初中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优秀的教师来领航。在上海,家长们普遍认为中考是确定孩子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分水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初中学段显得意义非凡。
于是,在上海整体师资水平较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初中学段教师水平成为各区共识。目前,黄浦、杨浦等区依托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促使优质师资流动到初中学段,补上初中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期待,教育综合改革或将成为契机,摘掉初中师资薄弱的“帽子”。
初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去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公布了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 项目结果,沪上初中老师的表现总体上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但是,沪上教育界业内人士大多却认为,相比小学和高中学段,眼下初中学段的师资整体上最需要“补短板”。
初中教师教学水平整体不高,从骨干教师数量就能窥见一斑。2015年全市新增54名中小学 (幼儿园) 和中职校特级校 (园) 长,其中,不含完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学段特级校长 (书记) 只有9人;2016年上海市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出51名基础教育界的正高级教师,其中,只有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和闸北八中校长两位初中一线教师当选。
虹口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透露说,2014年,虹口区在上一轮特级教师评审中共有8名教师成功晋升,其中只有一名初中学段教师;同年,杨浦区新当选的7名特级教师中,也只有一名初中物理特级教师。据悉,这是杨浦区初中学段特级教师“零”的突破。
杨浦区教育局人事科长吴瑜告诉记者,初中学段师资相对薄弱的情况,也能反映在每次职称评审过程中。据悉,杨浦区整个初中学段高级教师占比约12.8%,而其他学段高级教师占比都在15%以上。
压力大、任务重,内驱力还不够
在招聘季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首选是成为高中教师。在初中和小学教师之间选择时,不少女孩子也更倾向于压力较小的小学学段。杨浦区铁岭中学校长张贤臣解读说,初中学段的学生大多集中在11-14岁,他们初步具有独立的思想,又处于叛逆期,管理起来很有难度。
让不少初中校长感到苦恼的是,眼下,初中教师的内驱力还不够。“初中教师看似面对中考压力,但实际上中考的难度并不高,大多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反复练习。”一名初中校长表示,相对应的,小学学段没有升学压力,教师理想化程度较高。一所小学初中衔接的学校校长告诉记者,该校有原本在初中部执鞭的优秀教师,主动申请下沉到小学部教学。而随着教育综合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高中教师纷纷开设拓展课、选修课,不断提升自我。
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说,一所完中里表现出色的初中部教师,会根据行政需要被调整到高中部,但高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一般不会被调整到初中。
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吴巍解释说,初中学段师资相对薄弱的问题也有必要追溯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对于公办初中师资需求量较大。当时从外地引进了一批教师人才,还从其他行业中选择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长久来看,这部分人才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仍有短板,也制约了其自身的教师能力发展。”他说。
虽然压力大、任务重,但初中学段的教师待遇与高中学段教师相比却有差距。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同等级的初中和高中教师,每年的收入差距约在2-3万左右,这也是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初中教师队伍的原因之一。
培养骨干教师,引导优秀教师回流
在特级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心中,撬动初中师资队伍薄弱这块“顽石”,先要打造一支初中骨干教师队伍。他建议,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评定可以按照不同学段的教师数量来进行配比。“眼下,初中特级教师的比例仅占全市特级教师比例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一比例远低于其他学段的特级教师比重。如果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评选按照学段比例来评审,就会给更多初中教师提升的空间,也能让优秀的高中教师回流到初中学段。”
这种做法目前在杨浦区已经开始试水,据悉,杨浦区就打算在骨干教师培养、教师职称评审等工作向初中教师倾斜。
奚晓晶说,黄浦区共有20余个名师工作室。按照区教育局要求,这些名师工作室要下沉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开展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教学引领工作,带领初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此外,各区也在探索如何提升一线教师教学水平。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训部主任庞维成介绍说,全区成立了“初中教研联合体”,由某个学科较强的初中学校为龙头,带动周边初中学校学科教研活动。例如该区已经成立了辽阳中学英语学科教研联合体、鞍山初级中学物理学科教研联合体等。
徐汇区梅园中学校长毛颖也建议,提升初中教师教学水平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以“以研代训”“项目驱动”。她建议说,市区应搭建多层面的教师培养平台,如名师培养平台、骨干培养平台、技术与教改平台、青年教师培养平台、特色教师培养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分层次地构建各层面教师发展规划,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课题,使不同需求的教师都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