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将《共产党宣言》翻译并引入中国的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故居,国福路51号今天正式开放,这里如今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同时,为祝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开展,并共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5月5日至5月14日,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共产党宣言》上海首展”还将在复旦大学博物馆(蔡冠深人文馆)与“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共同联展,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呈现《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
国福路51号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陈望道生活和工作的点滴。
一层展览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二、三层介绍《共产党宣言》全文首译者陈望道的生平。
陈望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的渊源,他引以《共产党宣言》翻译依据的日译全文,他留下关于翻译的自述文字,他于1920年出版的首版中译本,还有他就着墨水吃下粽子的经典故事“真理的味道”……穿越近40年时光,在这方刻着历史印记的天地,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恒在,先辈的故事弥新。
推开国福路西侧的一扇黑漆大门,一幢正面望去呈“凸”字形的独立小楼映入眼帘。温馨祥和的姜黄底色,分布有致的墨绿窗框……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在绿树环绕中面目一新。
展示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上介绍了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初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以‘信仰之源’为主题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使之不仅成为复旦党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
序厅里,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浮雕静静陈列,与一件中央编译局赠送,由《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排列而成的马恩浮雕宣传品相映成趣。正式步入宣言展厅,还能看到望老曾使用过的桌椅、柜子。
从“诞生:阶级使命、人类解放”“共震:华夏命运、道路抉择”“中译:承译巨著,传播火种”到“影响:信仰之源、时代担当”,展厅通过四个章节将相关内容尽呈。这里不仅展示了1920年出版的首版陈望道中译本,再现了承印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又新印刷所,还专门辟设版本厅,用以安置从坊间搜罗的部分宣言版本。其中,就包括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和刊载了幸德秋水《共产党宣言》日译全文的图书《社会主义研究》。据现有研究,后者便应是陈望道作为中文翻译依据的底本。
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共产党宣言》,曾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而它也在展厅中不断播放。
“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陈望道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笃志专注的学术风姿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在一方方浮雕、一件件展品间展露无遗:革命时代,他不惧威胁,团结各方力量驱除黑暗,迎接光明;身为校长,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付之于学风与校风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为核心,以学科设置的科学体系化为依归,以建设“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大学”为目标,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诠释“信仰之源”的内涵与力量……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陈望道始终秉持赤子之心,为党和人民尽心尽力。面向新时代的人们,如今,这些抗争与追索又在这里凝结起新的力量。
沿着褚红色的楼梯向上,小楼的二、三层,原是陈望道的生活起居之所。最初,学校本想将整幢楼让予望老住,高风亮节的他却执意谦让。“国福路51号,总面积大约为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间之多,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左想右想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l号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陈望道是复旦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解放前后,他于复旦任职的总时间近50年,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留下了他丰富的历史资料。此次,不少珍贵内容都将如数展出。
二层的书房复原厅里端坐着望老蜡像,他仍然笔耕不辍,亦如生前常有的状态。几张书桌上,还堆放着普通话推广方案,《辞海》定审稿,校长室的行政公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此外,陈望道的社会履职和复旦印记也再现于部分展品之中,包括了两枚001号校徽。
小楼的西北角的旧居车库,改建为车库影院,播映《大师陈望道》和《信仰之源》。
整片空间和陈望道与他所勾连起的故事,早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铸就的底蕴。放眼整个故居的修缮,以“修旧如故”为原则,复旦基建部门曾数易方案,召开多场调研会,甚至请到了远在外地的老邻居一同回忆细节。该项目基建部门负责人路坦表示:“旧居的修缮方案经过了文物部门和专家的严格评审,连一扇腐朽破损的木门被更换成新门后,都要特地对新门进行做旧处理,以便于增强参观者的历史代入感。”不仅整幢建筑的修缮力求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环境细节,也都是尽量按照陈望道亲属、学生、老邻居等记忆中的样子来复原。档案馆则奉出几代复旦人花费多年心血和时间悉心征集整理修复的404件珍贵档案。
此次修缮与设展正契合陈望道的“爱人”之心。陈望道曾发出呼声:“唯‘爱’乃是真的‘人伦之始’”,需将“以人为本”同时作为治学与为人之道。谨此呈现,让历史可凝聚,让建筑可阅读,让信仰可升华。勒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陈望道的光辉人生。
文:姜澎
图:袁婧、慕梁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