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民同招”后的首个报名日,牵动了不少上海家长的心。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升学的选择越来越多元。近年来,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开始关注国际教育。一些国际学校实践中呈现的一些优势,也引起了国内传统中学的思考。
中式教育脉络清晰,西方教育以个性化著称
中国式教育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主,整个教育脉络逻辑清晰、循序渐进,易于学习又易于讲课。因而在这样的教导氛围下,中国学生多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前举行的狄邦国际教育亚洲高峰论坛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说:“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长处,不能丢!”
但基础扎实的中国孩子也有不足,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一向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少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与之相对照的,则是西方教育以个性化著称,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主观意志,然而课本内容活泼却散乱。“我曾经在英国跟着上了一节数学课,如果按照我们的教学要求,这门课几乎就是无效的。”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邱锋回忆起那节课,整节课以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简单的知识点上不断地回顾。“可以说,他们班级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真是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学习动力。”
简言之,中国传统教育重知识,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而西方教育则重意义,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并培养他们探索知识、质疑权威的思维模式,而课堂上学到了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我们推崇取长补短,以西方教育的形式,让孩子更有批判精神的同时,知识的积累也不能落下。”邹正说。
让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驱动力
在论坛现场,谈起什么是教育的本质,邹正给大家分享了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一边指着眼前的狮子,一边回答:“就以狮子为例,我并不是在雕刻它,我是在唤醒它!”“唤醒?”“对!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以功利为目的,将学生雕塑成一个个零部件,而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通过内在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我心中,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挖好土坑,填好肥料,随后,让他们自我生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副主任冯剑锋说。
杭州第十四中学去年有280多名学生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让邱锋欣慰的是,“他们都是因为兴趣而参加竞赛,这种兴趣,是他们对知识的喜爱,而不是对知识带来好处的兴趣。”
很多人会误解,以为让孩子选择了国际教育,就能逃避压力,就意味着宽松、放任的学习环境。然而孩子四年级选择转学,一门心思读国际学校的游丽(化名) 却持否定态度。自从她的儿子转到了新学校,孩子每天需要面对更大量的阅读任务,完成探究型的作业。“他做作业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只是相较于以往,孩子对于学习充满了兴趣,放学后会主动完成作业。”
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让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驱动力,这才是国际教育带来的启发。
现代学校应该更像共享工作空间
“很多人预测,有一天,机器人能够代替教师传授知识。但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机器———这种纯粹灌输知识的方式,远远无法替代的。“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教育部副主任戴维斯·李(Davis Lee )曾经对什么是有效的学校进行研究,发现真正有效的学校,就是对学生、家长、教师彼此之间学习、疑问、困难进行反馈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的地方。
71岁的美国教育家魏克礼 (Chris Whittle) 已经来中国考察过80多次了。什么是现代学校? 魏克礼认为,现代学校必须拥有七个特质:全球视野、扎根本土,如今单语者的竞争力已经不能应对国际变化;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让孩子明白得到成功和快乐有不同的途径;技术应用课堂,却不能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让教师不再甘于清贫;在建筑风格上有所改变,墙壁更少、更明亮、更开放;让学校更像共享工作空间,而不是监狱;多校区联动;并提供一站式教育,孩子家长不用在各个教辅机构中疲于奔命。
“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一些事情上取得成功。换言之,一所好学校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某种长处。”魏克礼曾在接受采访中提到,“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经历某种挫败———因为学生只有一种成功的方式,这就注定了有一些学生是成功的,而另外的多数学生是失败的。”
他所希望创造的,是一所由学生改变教育,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协同、合作、创新的学校。“现代学校的路还很长,但新一代学校正在崛起。”魏克礼说。
作者:郝梦夷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