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形绿叶成簇缠绕,细长气根如丝垂坠,这个由锦屏藤装点的竹架坐落在金山区新农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农趣园”中,师生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一帘幽梦”。昨天下午,一群四年级的孩子在这里观察生菜、临摹叶片,上了一堂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创意美术课。
走出农趣园,沿校园小径而行,你还能找到植物探秘实验室、墙壁实验室、航天科普长廊等10个创新实验室。这些星罗棋布的实验室串联成了一条独特的创新教育之路,并成为孩子们发现问题、拥抱自然、体悟生活、贴近科学的新天地。
探索有创意的教学模式,让科学创新精神渗透课堂
占地两亩的农趣园位于学校的东北角,走进其间,随处可见管道、墙面、立柱形状的奇特栽培空间,西兰花、葡萄等各类蔬菜瓜果在这里茁壮成长;环顾四周,还能见到可移动内外遮阳系统、降温系统、水循环系统等自动化设施——俨然是一个“微缩版”都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把美术课搬到这里来上,实在充满创意。
置身于这间充满自然气息的“教室”,孩子们可以坐在栽培架下,对着一颗颗真实的生菜,观察形状、构造、颜色的特征,然后运用老师所教的构图、线条、上色知识完成绘画。最后,大家绘就的每一颗生菜的造型、颜色都不尽相同,细心的孩子甚至画上了土壤、露珠等细节。缤纷的艺术世界中,科学创新精神点滴渗透,而在新农学校,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
校长顾燕坦言,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远郊农村学校,70%的学生是外地生源,大多数人来自务工家庭,“有梦想、有潜质的他们缺的是成长平台和自信”。考虑到今后不少学生还会长期接触农村与农业,反哺国家的农业发展建设,学校选取现代农业和航天科技两大特色领域,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种子的发芽历程”“葫芦彩绘”等一系列依托于创新实验室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此应运而生。
在顾燕看来,对于新农学校的孩子来说,创新素养是指学生的爱科学、爱探索之心和面对未来所需的学习能力,即观察力、表达力、实践力和思辨力。培育创新“种子”仅有一块单一的“土壤”是不够的,每一堂课甚至于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为“种子”提供“营养”。“我们不求每个学生成为科学家,只希望这九年的学校教育能够点亮每个孩子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打造没有“围墙”的实验室,“小小发明家”从这里诞生
据了解,早在2010年,学校就建有一间DIS(数字化实验系统)综合学科实验室,但当时主要用于对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装置改造。为了让更多孩子感受创新的乐趣,2014年起,学校对这间实验室的整体布局重新进行了规划,并陆续新建了科技大厅、小初学段衔接的科技创新探究体验区和实验区、航天科普长廊、STEM云教室、植物探秘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
“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平台,称得上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广义的实验室。”顾燕解释,学校的创新实验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化学、自然等单个学科教学实验室,而是一个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设施设备为一体的实验大环境。在农趣园中,孩子们手上沾着温热的土壤,手下进行的却是普通作物和太空作物的对比实验;在科技创新探究试验区,孩子们可以研究水火箭的发射奥秘;在植物探秘实验室,孩子们可以寻找植物酸碱指示剂……很多奇思妙想在这里迸发,越来越多“小小发明家”也从此诞生。
经常往返于农趣园的兰安琪、刘星等同学,结合课堂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运用LED灯加热和风扇散热原理,设计了一个制作微型智能温室——“魔法”温室的活动方案。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春秋季节上海常见植物生长所需适宜温度,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了“魔法温室”启动的最大温度和最低温度。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还通过电脑编程完成了指令撰写。据悉,这一作品在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中获了奖。
“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边、支持多种教学法的学习空间,我们引导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学,是为了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和美妙,并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顾燕这样说。
作者:朱颖婕
图:朱颖婕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