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总是拖拉怎么办?对于很多宝妈宝爸来说,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是一件难事。
其实别说孩子了,大人们也在被拖延症所折磨,每天都在制订一堆计划,结果1个月不到就抛诸脑后了,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孩子,发现他做作业拖拉,还经常做事做到一半就跑去玩了,果然亲子同心,是祖传的拖延症没错了。
因拖延造成的计划流产总是伴随着痛心疾首的自责和再来一次的决心,但再来一次可能还是如此,悔恨的泪水尚未干透,我们又迎来了新一波的拖延。
然而这样的过程并非我们普通人所有,很多名人也饱受拖延之苦,在此分享两则小故事,愿看过之后能帮助你获得一丝窃喜信心。
好巧,你也有拖延症啊?
▲胡适
胡适先生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位兼具多项头衔的大师在20岁时也陷入过拖延症的苦恼中过。
胡适在留学日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胡适的“打牌日记”非常有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段落是根据日记原文删减而来的,胡适先生其实每天仍有保持学习习惯,但是并没有达到他自己预定的目标,当时也没有“拖延症”一说。
他在日记中将此称为“无恒”之病,认为这是“今日通病”,并不只有他一个人有。
为此他还专门想出了三招解决办法:
第一,一本书不读完不读其他书;
第二,做课程表,类似我们常做的目标清单;
第三,时刻反省自己。
各位家长不妨拿来参考一下。
▲王家卫
王家卫导演的拍片速度业内闻名,《一代宗师》从2009年一直拍到了2013年,但其实筹备工作从2001年就开始了,中间有几部其他导演拍摄的叶问电影都上映完了,他还在“磨刀”。
韩国演员宋慧乔也因为拍摄该片被困在国内很久,非常想念家乡,王家卫为了防止她逃跑还叫人把她的护照看好。
有传闻到后来投资方也耐心全无,直接下达最后期限,王导这边才匆匆忙忙做好后期赶紧上映,导致第一版《一代宗师》的片尾字幕非常粗糙,好像是从文档里复制黏贴出来的一样。
其实有拖延症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雨果,为了能专心写完《巴黎圣母院》,叫仆人把屋子里的衣服都拿走,自己一丝不挂待在家里专心写作;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拖了20年才开始写,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做展开了。
重要的是,大师们尚且如此,孩子们做事拖拉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拖延症这事吧,还真不能怪小朋友,实在是我们的本能在作怪。
拖延怪,你这只臭猴子!
TED演讲上有一期曾讲过拖延症的成因,演讲者用两幅图分别表示没有拖延症的人和有拖延症的人的不同“大脑构成”。
▲无拖延症的人的“大脑”
▲有拖延症的人的“大脑”
可以看到,这两个大脑里都有一个火柴人在控制船舵,这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理性决策者,我们可以靠他制定计划、设立目标、做出决定,但每当我们准备做出行动时,拖延怪这只“臭猴子”就会出来捣蛋了。
“写完作业我想把明天的新课文预习一下。”
“不,你不想。”
就这样,拖延怪一次又一次破坏了我们的计划和目标,但我们却拿它完全没有办法,因为它就是我们本能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令我们看不到过去和未来,只想获得当下的满足和快感,尤其在面对一个艰巨复杂的大任务时,及时行乐还能帮助我们逃避掉面对任务的焦虑感。
当然,拖延症的形成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比如追求完美,不断做着准备工作却迟迟不肯开始。
但最常见的情况往往就是我们及时行乐的本能。
当你发现孩子磨磨蹭蹭迟迟不肯开始动笔写作业时,很多时候就是这只“臭猴子”在作怪,它不断告诉小朋友们:不如先看会儿动画片再做作业,不如先吃点零食再整理房间。
我们真能打败拖延怪吗?
人到中年之后,便越发能理解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的含义,但嬉戏玩闹中的孩子们却不知,现在的一分一秒全是生命的恩赐,家长们不免着急,到底有没有办法帮助孩子们解决拖延症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这几件事。
1、别浪费你的意志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达到的程度是每天自觉练习钢琴1小时,复习功课1小时,运动1小时,画画1小时,看课外书籍1小时,那小编也只能祝你成功、慢走不送了。
当然这样的孩子确实存在,他们大部分都依靠家长的监督催促完成任务,只有极少极少的孩子能做到不依赖他人鞭策依然过着极其自律的生活,但这些孩子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今天讨论的其实就是普通孩子,他们会偷懒,也会偶尔毅力爆发,但不管是他们还是那些非常自律的孩子,大家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常常会遭遇这种情况:满心欢喜定下非常丰富详细的计划表,然后在前三天或一个星期里呈现出“打鸡血”般的积极状态,迅速将意志力消耗完,接着就只剩下对计划的疲惫、厌倦和重重压力。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做事不拖拉、平时生活有计划,最好能从一个小的点开始执行,可以是每天坚持看15分钟书,也可以是一回家就得做作业,具体目标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协商,千万不要执着于浩繁冗杂的时间安排。
2、兴趣和Deadline都是第一生产力
有些家长或许会说,意志力可以培养。确实如此,人们在应激状态或是压力环境中更加容易爆发意志力,这就是为什么在图书馆里看书比在家里看书更容易执行。
小朋友和爸妈相处惯了,有时不愿意听从家长的话,这时那些相对陌生又严肃的亲戚、具有权威感距离感的老师都能令孩子们感到一丝压力,压力可以驱走我们内心的拖延怪,让理智重新掌控大脑。
比较极端的表现非Deadline(最后期限)莫属了,期末考试前的通宵复习和开学前的流泪补作业都是孩子们意志力大爆发的时候。因此,适当给孩子施加一些压力有助于他们从逐乐的本能中脱离出来,减少拖延的情况。
但应激反应和压力环境毕竟不是令人快乐的事情,时间久了也会让孩子们疲惫不堪,只有孩子们真正喜欢做这件事时,他们才会表现得非常积极而富有活力,完全不需要人催促,所以,兴趣才是第一生产力。
遗憾的是,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要做点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压力来敦促自己不要再拖拖拉拉了。
缓解拖延症的小建议
讲了那么多,似乎只有理论却没有方法,好吧,这里分享一些实用的建议给家长们参考一下。
1、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的意思就是将环境中利于拖延的因素隔绝开来,具体做法因人而异。
比如,限制孩子们玩手机平板的时间和时间段,不睡觉时不要躺着,休息日在家时不要穿睡衣,太舒适的环境会令人的意志更加薄弱。
2、做喜欢的事形成良性循环
一旦我们被逼着做讨厌的事情,我们就开始耗损自己的意志力,到最后我们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动力也不够了。
要想形成良性循环,家长们就不要逼着孩子去做那些可做可不做但孩子并不想做的事情了,不如积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爱好中逐渐学会坚持与努力,并将这种坚持带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
3、家长的示范作用
如果家长自己也是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就不要怪孩子们做事拖拉了,毕竟这种拖延也是父子相传、源远流长。要想解决孩子的拖延症,家长自己便不能一回家就葛优躺看电视了,也不要整天刷手机却怪孩子不看书学习了。
亲爱的读者们,不知道你怎么对付自己或孩子的拖延症的呢?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父母堂”“TED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