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启动“课程思政”改革以来,不仅越来越多“有故事、有情怀、有知识”的思政课成了各高校最热门的课程,更逐渐形成了多圈层同向同行、融会贯通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眼下,“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探索,也在全国范围得以复制推广。“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讨会”昨天在复旦大学召开,“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之路通向何方,成为教育界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
据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统计,沪上高校通过深度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目前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60多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除了探索形式丰富多元之外,更多教师将别出心裁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保证学科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的内涵。复旦大学的有机化学课、华东师范大学的“飞翔论坛”、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课等热门课程,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引领着年轻学子的成长。
可以说,2010年至2016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聚焦思政课建设,从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全面夯实基础,逐步完善理念,并在一些课程和学校中进行实践探索。昨天的论坛上,不少专家谈到,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下一阶段要重点关注课程思政如何创新提高、如何长期坚持。
市教委副主任李昕表示,下一步上海计划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行动”,推出一批整体改革领航高校、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特色改革领航团队、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发挥“三好生”示范效应。
在前期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教师的理解误区。比如,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思政化”;也有教师将价值教育引导内容“标签化”,或者生硬地移植到专业课堂;有些教师拥有育人热情,也积极在课堂上开展价值引导,但仍然需要提升课堂育人的规范性。
据悉,上海接下来将尝试建立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督导评价“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综合评估机制,并且将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等。同时,要把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并且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各类项目评审的重要考察。
作者:朱颖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