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6分钟的泰国短片在网上火了,在中国的各个家长群里也频频转发,许多家长甚至不忍心看完,只因“中国式父母”也是这样:“不愿给孩子添麻烦”。
短片开头,在课堂上,老师正写板书,学生的注意力却总被教室后方的一位老太太吸引。
她是芭乍老师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
为了照顾妈妈,老师每天带着她去上课,给她喂饭、穿衣、洗脚、擦身体……
但家长们对此颇有怨言:“我也很同情芭乍老师,可是这是学校,又不是他家。”
“这样的话孩子们怎么可能集中精神上课呢?”
“我正琢磨让我家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学习呢……”
校长找到芭乍老师,表示学校可以帮忙物色护工,来替他照顾母亲。
芭乍拒绝了:“这是我自己的妈妈,我是绝对不肯让别人代替我照顾的……”
正当他和校长商量时,坐在门外的母亲不见了。
芭乍惊慌地跑出去四处寻找。
已经放学、快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听到老师在找妈妈,也瞬间放开家长的手, 加入寻找的队伍。
校园里是大家的呼喊声:“妈妈”、“奶奶”……
短片最后,气喘吁吁的芭乍老师终于在一个路口找到了妈妈。
妈妈看着儿子,只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你不去学校吗?”
老师对妈妈的爱日复一日影响着孩子们,所以他们也学会了爱自己的父母;
家长们看着老师,也被他的爱和孝感动;
而最让人感动的,则是这位忘记了一切的母亲。
尽管已经记忆模糊,行动不便,但她依然会对着自己和儿子的旧照片发呆;
她唯独记得,儿子要工作,自己不能再给他添麻烦了……
这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影子:前半生,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
等到自己越来越“没用”时,就默默远离、退出,生怕打扰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面前,他们越来越懂事……
因为爱你所以不想打扰你
中国式父母,把“呕心沥血不求回报”做到了极致。
黄磊在《向往的生活》中,谈到82岁的父亲和岳父岳母。
父子都在北京,相隔并不远,可惜“大年初二吃了顿饭,就再也没见。”
“我爸他总是说:你别来了,难得回家,还是在家里陪孩子吧……”
岳母生病住院,也想方设法瞒着他和妻子,不到迫不得已,不许孩子来探望。
黄磊感慨:“中国式父母”都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所有爹妈都这样。
他也很清楚,等自己老了,会像父母一样:
“将来有一天,你孩子长大的那天,她有了家庭,你也会这么说的。”
这世上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可有的父母,根本不舍得让孩子“养自己”。
《奇葩说》里,有过这样一个辩题: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
马薇薇说:“老人提出去养老院,是他们感觉在这个家里不再被需要了。
而我们特别懂事的父母在感觉不被需要的时候,就会特别懂事地做出一个选择:
我离开这个我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的家,把空间让给孩子们和他的孩子们。
他们付出了一辈子,他们没有自我,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他们不再懂得孩子喜欢什么,看不出孩子的悲欢,追不上孩子的脚步。
但总还是想拼尽全力,不做孩子的“累赘”。
孩子在不断往前,父母在不停后退。
都害怕对方担心自己过得不好,于是只报喜不报忧。
一句平静的“我很好”,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也是最温暖的情话。
我们都在用生命讨好对方,可很多时候,陪伴比什么礼物都来得珍贵。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林语堂曾经总结人生最幸福的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讲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贾玲曾在小品《你好,李焕英》里,怀念自己的母亲。
十八岁时,母亲去世,贾玲在学校,没能来得及看母亲最后一眼。
十几年以后,她终于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可心里始终有道坎:母亲看不到了。
她在小品里一声声对着对去世多年的妈妈诉说:
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我好想你……
贾玲看着张小斐饰演的“妈妈”泪流满面,想和妈妈说的事,妈妈已经没机会听到了。
柳岩在节目里含着眼泪说:“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她们吧,有什么话都告诉他们吧。”
因为真的不知道哪一天,这世上唯一对你毫无保留地疼爱的人,就会离开。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
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
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
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也不要等待来不及的那一天,才想起父母曾为我们做过的那些事情。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实现梦想,也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好,也让父母过得好。
可是,也许父母真正想要的,只是我们的陪伴。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