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减负”,一直是各种学习类APP进入校园的“敲门砖”。然而,这一进校渠道有可能被“堵死”。因为教育部要求“各类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教育部发布相关《通知》的原因,在于一些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进入部分中小学校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此之前,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依法关停下架3469款APP,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学习类APP。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互动作业”App含低俗色情信息被责令停止运营服务。同时,学习类App“纳米盒”、“学习宝”、天天练乐乐课堂也相继被爆出含有不良内容。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要求各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可以说,这是继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要求“原则上不布置电子作业”之后,学习类APP面临着又一次“整治”。
在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以及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同时,要求不仅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而且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
当然,对于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教育部并非“一刀切”,而是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使用的学习类APP纳入统一管理,要确保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内容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通知》明确提出,要以“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不增加教师工作和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合理选用APP,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事实上,学习类APP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受到了资本的追捧。2018年,多家学习类APP教育企业先后获得融资:一起科技完成2.5亿美元融资、作业盒子完成1亿美元融资、作业帮完成3.5亿元融资、猿辅导完成3亿美元融资……
无一例外,这些学习类APP都是依托校园市场构建商业模式,一方面,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提供“校外”有偿教学服务,实现商业变现。
现在,按照教育部要求,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要定期检查、掌握APP内容变动和更新情况,发现有害信息要及时处置。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刚刚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校内、校外协同减负。为此,教育部对于学习类APP的使用也提出了探索长效机制的要求。
《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学习类APP内容要求审查标准和监管办法等,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
随着《通知》的落实,学习类APP市场势必迎来新一轮的洗礼。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九宫八卦、教育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