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盏手绘纸灯悬挂于顶,这边是一只可爱的华师喵,那边是一簇吐蕊的梅花;40件精巧的茧画和12件绚丽的琉璃作品陈列在侧,再往前走,还能看到几个栩栩如生的动物紫砂茶宠……今天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一楼的咖啡吧摇身一变,成了一间有模有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展馆,几十名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将一位嘉定竹刻民间工艺师围坐在中间,共同聆听这项上海本土非遗艺术的前世今生。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上半年起,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便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四期以传统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活动,如今已逐渐形成系列课程,接下来,包括松江绒绣在内的几种海派文化艺术还将一一与大家见面。活动期间,超过200余名没有美术基础的师生通过微信扫码报名参与活动,还有很多留学生兴致勃勃地拿起了画笔、刻刀,在细细品味传统艺术深厚魅力的过程中,这群年轻的学子也在践行传承文化的意义。
把茧画、琉璃、紫砂、嘉定竹刻等传统艺术带进校园
“你们知道嘉定竹刻吗?”尽管在座的学生中不乏上海小囡,但大多数人还是摇了摇头——这种无人知晓、乏人问津的状态,正是我国不少传统艺术当前的尴尬处境。
“为了拯救,也为了传承。”这是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设初衷。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研二学生朱诗宇是这组课程的忠实粉丝,从第一期的纸灯制作,到第二期的嘉兴茧画、第三期的琉璃工艺、第四期的宜兴紫砂,再到最新一期的嘉定竹刻,他一堂不落地前来听讲。“对我们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我们不仅了解了其它的艺术介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和情趣。”
“学院为这系列课程花了很大的心思,不仅每期邀请了当地资深的民间工艺师来做讲座,介绍各种传统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还精心准备了材料包让我们实践。”朱诗宇说,“大家只要空手来上课,走的时候还能带走一件自己的作品。”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科比今天慕名而来,手握竹片和刻刀的他难掩激动。科比说,他将在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专业完成为期三个月的短期留学,为此,他给自己取了一个“霸气”的中文名“孔云龙”。“我很喜欢嘉定竹刻。”中文还不熟练的他反复说着:“太漂亮了”。“这其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安静下来,虽然很难,但我一定要做完我的竹子。”
聚焦上海文化,加深年轻学子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记者从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了解到,从第五期“嘉定竹刻”开始,之后的几堂课将主要聚焦上海本土的文化艺术,如松江绒绣,等等。
为了开设嘉定竹刻这期课程,在前期的调研考察中,学院与张伟忠、潘峰、张旦秋等12位著名竹刻艺术继承人和竹刻艺人对话,深入调研了竹刻手工艺者的现状及嘉定竹刻市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原来,嘉定竹刻兴起于明代正德年间,其作为文房用具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江南竹刻两大派之一,也是中国雕刻工艺史上绵延时间最长的艺术流派。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嘉定竹刻早在2006年5月20日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多本地的学生都不了解家乡的艺术项目和文化根基,那些外地、外国来上海就读、就业的学子更难以对这个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希望以打破传统的创新方式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注重发掘上海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青年一代从文化认同走向真正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艺术匠人之间的合作,为开发高校公共课程资源打下夯实基础。
据悉,此次活动将对广大师生行进反馈数据收集,将参与者的体验感受与之前对“嘉定竹刻”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寻嘉定竹刻的现存问题与突破瓶颈。以大学校园为主阵地,促进嘉定竹刻11个流派技法的全面发展。同期还将举办成果作品义卖活动,为接下来继续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积累资金,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师生以及艺术爱好者所熟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里的继承与发扬。
作者: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