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能不能练出来?
鱼刺卡喉,喝醋还是吃饭?
每天喝两杯含糖饮料或致早死?
.......
生活中你是否会为这些问题困扰
继而让各色谣言有了可乘之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复外科的一名90后博士生——黄佳
最近三年间,在投身科研临床之余,
陆续撰文击碎了200多个健康谣言
对刷爆朋友圈的健康养生类推文做出了专业解释、科学辟谣
是个不折不扣的科普能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健康辟谣达人!
黄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整复外科 博士生
发表过多篇SCI论文,每年获校内一等奖学金
三年来黄佳写了200多篇健康科普文,并诞生了多篇“10万+”,曾被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
200多篇科普文传播健康知识和科学理念
走上写科普文之路,与我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经历不无关系。
2016年,黄佳在上海肿瘤医院做志愿者。期间,她深切地觉察到大众对健康知识的缺乏。“有一位患晚期胃癌的老奶奶,其实很早就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一直不重视。”黄佳说,她希望更多专业医学知识能被更多人知晓,及早治小病,防大病于未然。
通过权威的科普平台传播健康的科学知识,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路径。自觉文笔不错,导师也鼓励多面发展。于是,黄佳通过自主投稿,渐渐敲开了科普中国、丁香园、果壳网等热门微信公众号的大门。 2016年10月19日,黄佳在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三年来黄佳已写了200多篇科普文,并诞生了多篇“10万+”,还有被《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的内容。
人民日报》转载推文,以新闻热点作为引子,文章生动地讲述了脑梗死是什么病,它的常见的症状、导致脑梗死的原因、影响发病风险的因素以及如何预防,全面、实用、正确。
黄佳坦言,在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过程中,直面了许多生生死死,许多时候自己也是需要哭一场来缓解情绪。她将这段经历写成《这里有三个绝望的故事,但是……》的科普文章,三个故事分别关于“彷徨无依的孤老”“殉情的丈夫”和“学会了放下的母亲”,都是关于病人家属,虽际遇不同,但都说明同样一个道理,病人家属,也是无助、需要关注的一群人。
黄佳意识到尽管医学在飞速发展,还是有很多病人无可挽回地进入临终阶段,走向生命的尽头。面对临终病人,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是病人本人,却少有人关注到另一个需要安慰的群体——病人家属。而她们也需要被关注,被重视。
选题广泛大众,错误观点、热点新闻、热播剧皆入文章
《延禧攻略:五阿哥永琪是怎么死的?》《<我不是药神火>了!慢粒你了解吗?》《<皓镧传>男主角子楚早早领盒饭,原来是因为心肌梗塞……》《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吓坏无数人的传言是真是假?》……
黄佳的科普选题来源十分多样,充分结合了热播的影视剧,将热点引入科普文,教育妈妈,diss父辈惯性的错误观点,都是写科普文的重要动因。
黄佳在学习之余投入精力写科普,也带动了周边人。很多同学看她科普文章发表的比较多都会颇有兴致地咨询如何写好科普文,如何进入这个领域。
同在一个实验室的90后周晓博是一位非常积极主动的学生,一直视师姐黄佳为榜样。周晓博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文笔娴熟,之后,在黄佳的引荐之下开始了自己的科普之路,至今亦有一年多了。
紧握手术刀也不放下笔杆子“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医生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黄佳觉得,科普是目前作为医学生可以践行的对患者或是大众最大程度的帮助和安慰。。黄佳觉得,科普是目前作为医学生可以践行的对患者或是大众最大程度的帮助和安慰。
在她看来投身科普公益之路,不仅是利人,亦是利己,行走此间,勤为径,乐作舟。徜徉医学和文学编织的海洋,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在谈及如何写出一篇靠谱的科普文时,黄佳坦言,她所写的每篇文章,都会查文献,中国知网、国外数据库,一定是要有所依据,在写作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学习。很多东西黄佳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人家是造谣的,她也需要去深入地探究,对自己也是一种莫大的提升。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