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对象是人,一门好的思政课,必须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如今的沪上高校,一批全新开设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开启了思政教育改革领域的新探索,成为上海启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从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到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这些整合高校学科优势、名师资源和创新教学方式而打造的人气思政课,不仅课堂上座率、抬头率节节攀升,课程的辐射效应越来越显著:在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课上,不时有附近上大附中学生前来“蹭课”;复旦大学“中国系列”课程中,也已有部分开始在中小学拓展……
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一批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的“中国系列”思政课将从大学逐步向中小学延伸。市教卫工作党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完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
名师荟萃的“中国系列”课程,将拓展到中小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引导高校一校一课,创新建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聚焦阐释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回应大学生现实关切,目前“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已建成90余门,覆盖全市所有高校。
在上海大学,全新打造的思政选修课——“开天辟地”推出后,很快受到在校学生的欢迎。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开天辟地”课程作为上海大学在党的十九大后开设的第一门党史课程,着重讲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历史从这里开始”的光辉图景,让大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介绍,近年来,在学校持续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思政教师达成一个共识:思政课要讲“活”,采取“问题解析式”教学更有感染力。授课要从过去着重讲“是什么”的知识性内容,转向注重讲“为什么”“应如何”,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沪上高校,一批靠“秒杀”才能选上的网红思政课、人气思政课,不仅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站位、充分依托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都配备了教学能力强大的教授师资团队。从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到两院院士、知名科学家再到企业家、劳动模范等,名师荟萃是人气思政课的亮丽标签,也为课程教学和育人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上海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在打造系列思政育人品牌方面还将有全新举措。”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推动高校优质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在中小学延伸建设“中国系列”课程,并择优建设100门市级中小学“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推进“四个联动”,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机制
如何进一步增强育人合力,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让更多“三全育人”工作新品牌在上海孕育、生成?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结合前期工作,逐步启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题、破局。
眼下,上海正在推进高校与区教育局系统共建思政课建设,通过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学论坛、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机制,做强一体化教研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告诉记者,目前,该院已经和虹口区教育局结对,就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机制开展探索。
据悉,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教卫工作党委着力推进市教委与各区,同济大学与嘉定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其附属中小学等建立市区联动、区校协作、校际协同、校社联动,聚焦工作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和师训体系一体化,积极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
从小学到大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何让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将对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推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樊丽萍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