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专家携手,集中“会诊”需求难题。
今天,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实际上,上理工与交大医学院的此次合作并非“突发奇想”,两校在合作之前就已在医工交叉领域开启了前沿探索:交大医学院牵头组建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在糖尿病筛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研发的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项目,打造多模态混合智能交互医护服务集成示范区,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照护不全面、人性化服务缺乏等一系列医改核心问题,在全国多个扶贫省份医院以及医联体中投入使用……
同样,上理工研发的“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让医生不用戴着厚重的3D眼镜也能精准手术;研发出的全球首款可定位的“胶囊内窥镜”,让近七万名患者免除做胃镜的痛苦……
随着各自研究的深入,双方逐渐意识到,靠着医学专家“单打独斗”、工科教师“单枪匹马”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跨界”携手、深化合作,才能将医工交叉领域推至发展的快车道。
早年,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联手推动成立了“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明确医工交叉发展战略后,上理工先后启动了与九院、仁济、新华等各大医院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亲自推动,全面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合作共建。
陈国强介绍,双方合作主要由交大医学院的众多名医提出改进诊疗手段和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再请上理工优秀的工程科技团队集体攻关。如今,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已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
▲陈国强院士此前到上海理工大学参观医工交叉项目成果。
以升级国产缝合针为例,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医生提出原创想法: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虽使用方便、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国产缝合针价格便宜但有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的缺点。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上理工材料学院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两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且制作成本仅为国外的二分之一。
在项目合作的同时,上理工与交大医学院又进行了一次创新探索,成立“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为行业可持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介绍,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
据悉,每个合作项目配备四至六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一至两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
值得一提的是,工科研究生新生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等医学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
“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传统,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双方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必然会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丁晓东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和联合培养,能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培养人民信赖的卓越医生和工程师。
作者:李晨琰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