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华东政法大学两个校区的近5000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迎来开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以“不负韶华勇担当 青春建功新时代”为题主讲了这一课。他从“赶考”说起,从中国人和华政人交出的“抗疫”答卷说起,讲述了华政人扎根中国法治建设沃土,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历程,以及中国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设前进之路的故事。他生动分享了华政园里的师生故事和情谊,希望新华政人做到实践“健康第一”、坚定“法治信仰”、弘扬“城市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奋斗者、实干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下为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不负韶华勇担当 青春建功新时代》讲话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还是要再次真诚地祝贺和欢迎大家。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你们是居家复习备考跨度最长、考试时间安排最波折的一届考生,考场口罩排面整齐也是史无前例的,许多同学生于“非典”年,考在抗击“新冠”时。大家也都知道,今年华政在各地的本科招生分数都很高。“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你们不容易,都是真英雄。为同学们点赞!
说到考试,194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重回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提出:“赶考”还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这次的全民抗疫就是一次“大考”。
在这场考试中,中国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的党统领全局,全国人民风雨同舟阻击疫情:从白衣执甲、逆行援鄂的医护人员,到不惧风雨、守护平安的普通民警;从不辞辛苦、日夜奉献的志愿者,到援建雷神山火神山、彰显中国速度的建筑工人……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治理效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
在这场考试中,华政人也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疫情发生以来,守护校园的后勤“防控突击队”冲在一线,从春节起连续工作至今;今年“上海教育”教师节战“疫”宣传片中展示了我校卫生科李小亮医生的风采,他带领学校医护团队每天早上准时给值班人员量体温;两校区宿管大叔、阿姨为留校同学送饭、送药,送防疫用品;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发起设立“抗击新冠肺炎援助基金”,师生和校友累计捐赠12016人次,捐款达305万3千多元,全部用于购买各类防疫物资,支援援鄂医疗队和武汉医院。许多学养深厚的老师发挥专业智慧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民法典宣讲“天团”举办20场讲座,累计超过 75 万人次观看。为了保障“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教师精心准备700多门次线上优质课程;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我校推出“春日晒被”服务,晒了被子暖了心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动情地说:“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这也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脊梁的支撑,使我们战胜疫情,迎来了今天的欢聚一堂。
同学们,走过了高中时代的“卷山题海”,新的“考卷”又在面前展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已经更新了“题库”、给出了“考卷”。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届大学新生,将用怎样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挥舞“奋进之笔”答好新时代的考卷呢?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是图书馆明珠楼前雕塑中竖起一根指头的那位,他认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有著名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想提“开学三问”:毕业时,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在校时,我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做到?我相信同学们都有思考。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同学们给自己一个愿望、一个目标,以积极的心态“扣好第一粒扣子”。毕业的时候,给自己一份喜悦,给家庭一个惊喜,给学校一份荣光,为发展民族和社会做好准备。
今天,我想结合学校的历史,谈三个问题,与和大家分享,希望认真思考领悟并积极实践探索。
一、华政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蕴涵着怎样的故事?我们这所大学与我们这个国家是怎样的关系?
路遥曾说,“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同学们所站立的就是我们所热爱的中华热土,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我是中国人!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中国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中国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气魄,汇聚成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年全民战“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英勇战疫,真正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集中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9月15日,我和几位学生座谈,来自武汉的法硕19级贺星星同学说:“武汉是英雄之城,但英雄不止武汉,更是每一个献身抗疫的中国城市和中国人民。”
红色,是国旗党旗的色彩。是对团结、民主、进步的追求,也代表了奉献和牺牲。党史、新中国史,就是无数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牺牲和奉献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两周前,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开学典礼上,举行了佩戴校徽的仪式。作为华政人,同学们接受了学校和师长的祝贺,也就担负了学校和师长的期望。
红色,是华政深沉的底色和传统。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华政68年的办学历程,始终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华政的办学历程,是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事业的起落兴衰。1952年建校办学,1958年被并,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第二次复校。命运多舛的华政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曲折发展中谱写了一部曲折与磨难、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精神和优良传统,我们把这种精神归纳为“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
几代华政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铸就辉煌。这里我讲两个人的故事。
一是曹漫之老院长和大草坪帐篷的故事。
曹漫之同志是胶东地区党政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华政复校时,年近古稀的曹漫之担任首任副院长,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学校既没有教学楼,也没有图书馆,宿舍拥挤,办学缺少用房。学校领导决定先建设图书馆和教学楼,曹漫之带头和其他领导把朝南的、光线充足的房间给教研室老师使用,而他们则在四号楼前的草坪上租来了三个大帐篷用于办公。根据华政的老教师们回忆,冬天生火炉温度上不去;夏天,帐篷成了烘箱;黄梅季节,帐篷成了蒸笼。就是在这样的帐篷里,华政德高望重的党政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同志们工作了四个多年头。当时的口号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就这样,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渡过了复校后最困难的时期,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帐篷精神”。
二是曹建明老师的故事。
1988年10月,曹建明作为访问学者赴比利时根特大学作为期一年的专业进修,主修的领域是欧共体。这在国内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因为受到语言的限制(比利时使用法语),曹建明每天凌晨起、午夜寝,往返于图书馆和宿舍的两点一线间。一年间,他在图书馆看完了厚厚40本英文版原著,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论文。他刻苦扎实的精神感染了那里的教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免费送给他复印券,使得他带回了40本价值十几万比利时法郎的复印资料。根特大学的教授对他说:“你是我接触过的所有中国人里最勤奋最突出的一个。”在进修快结束时,瑞士法学界的一位权威教授表示可以推荐曹建明到任何一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则对曹建明许诺:“只要你愿意留下来,我即将一年的费用全部划到你的账号上。”但是曹建明还是决定按期回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中国虽然穷,可那里有我的根。”1989年10月,他踏上了归国的航班。坐在仅他一个归国留学生的机舱里,曹建明很是感慨:放弃了国外舒适的条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深造机会,后悔吗?不,因为国家给我留下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耕耘天地。
可以说,华政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写满奋斗的“教科书”。华政人富有爱国进步的传统、敢为人先的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希望新华政人珍视和发扬红色传统,从一代代的华政历史、华政人物、华政校训、华政精神中,不断思考并深化对于“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自己的青春和祖国的发展、华政的发展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成为人生最响亮的主旋律,就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唱的那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就像华政学长常说的那样,“一日华政人,一生华政情”。
二、华政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一代代师长、学长是怎样精心培育,才使得这颗明珠日益璀璨?未来的大学生活,我和哪些人一起奔向远方?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在华政。华政的过去和现在,华政的人和事,就是你的环境。你也成为华政环境、华政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华政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希望他们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启迪。
(一)老师的故事
首任院长魏文伯同志在建校之际写过一首诗,诗的最后这么写道:“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园工,勤劳地耕作培养,用美满的收获来酬答人民的期望。”华政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教职员工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园丁精神,就没有今天华政的桃李芬芳。
为表彰为学校教育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老教授,学校设立了“功勋教授”荣誉称号。
这里介绍三位功勋教授:
陈鹏生教授的法治梦:陈老师是我们的老领导,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被提任为高等政法院校领导人的党外学者,曾获全国侨联“爱国奉献”奖、中国法学会第一届“全国资深法学家”称号(共26人),被评为“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百位法学家”。今年还获评“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共10人),暑假期间,我去看望陈老师,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一定要鼓励学生坚持法治理想,关注学科前沿。他说,做学问要广收并蓄,脚踏实地,坚持公平正义,来不得半点虚饰。
徐建教授的笃行梦:徐老师毕生致力于青少年方面的教学、研究、实践工作。曾担任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顾问,组织并参与起草制定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地方性法规,与长宁区人民法院合作创建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徐老虽然已是耋耄高龄,却精神矍铄,仍然关心着华政的发展、关注着我国青少年事业的发展,一直践行着“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着实令人敬仰。就在去年的今天,徐建老师回校为我们讲述建校之初满怀理想和热情的法学教育先驱者,探索新中国政法高等教育事业的故事,我很有感触。徐老师说:我们为什么办这种大学,那就是“为党、为人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社会主义法学的高等学府,培养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法干部,这就是我们政法大学的“办学初心”,是我们担当的“历史使命”。
王立民教授的学术梦:王老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等荣誉,发表论文300余篇,有3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顶级期刊转载、转摘。最让人敬佩的是,王老师在退休后仍潜心学术研究,年近70岁的王老师获得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王老师还是学校校志编纂总负责人,带领校志编纂小组,历时五年,完成110万余字,全面真实地记载学校的历史沿革,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华政拥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在华政,“学生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也是学生的幸运。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去年,学校大力改革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设立高规格的教师荣誉奖项,评选了两位功勋教授。在校庆日举行功勋教授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新当选的功勋教授王立民、朱榄叶2位老师向老一辈功勋教授徐建老师献花致敬;教师代表刘宪权、王迁老师向新当选的2位功勋教授献花。我们想表达这样一种朴实的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荣誉;尊重教师是学校和社会的规则,更是教育和文明的精髓。
第二个故事:今年的3月8日,我在朋友圈发了贴,我说,要为华政的“女神”老师们铺上红毯,但因为疫情,“女神节”没能做到的,一定要在教师节补上。今年教师节,我们所有获奖教师都走过红毯上台领奖。同学们,其实红毯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华政对教学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崇。“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始终是学校最珍贵的文化传统,是华政人多年来秉持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巩固这一价值信念,凝聚起所有华政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我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
我一直认为,大学里最美的风景,就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知识与思想互动,授业解惑、教学相长,因为这就是孜孜以求育人情怀的根本体现。希望同学们积极对话师长,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挑战难题。
(二)同窗的故事
有句话很浪漫——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2020年全国1071万人参加高考,成为大学同窗是多么难得的呀。同窗之间需要彼此学习、彼此鼓励,且行且珍惜!
理想信念、美好品德影响你们的未来高度。经济法学院郭宇航,开学典礼上,叶青校长已经专门介绍了他的光荣事迹。我平时发圈不多,但8月的一条就是给郭宇航的,我发自内心地为华政有如此优秀的学子感到自豪!华政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张琴琳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在武汉的抗疫一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申请书中,她这样真情“告白”:我很清楚我们所面对的是什么,心里难免会有些担心,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的夙愿。写下这份入党申请书后,我感觉自己向党组织的距离就更近了一步,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学业成绩、第二课堂考验你们的时间管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知道大家既有强烈“成才的渴望”,也有许多“成长的烦恼”,既要持续“加温”,又要适度“加压”。
刑事法学院学生会连续6届主要负责人均保研成功,其中连续三届学生会主席均保研至清华,2017年的三名骨干中,有两名保研至清华和人大,一名跨专业考研至人大心理学专业。经济法学院研究生调研团队曾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第十五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选拔赛”中,我校代表队以循环赛总分第一的成绩晋级八强,并最终荣膺冠军头衔。
文化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塑造你们的健全品格。我校共有文化体育类社团76个,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华政的体育文化。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华政有着光荣的体育传统。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地址就在长宁校区的26、27号楼。这里建有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最先进的体育设施,并且最早将近代体育运动引入校园。现在学校学生运动方面,覆盖足球、棒垒球、篮球、排球、武术等内容,学生参与度很高,每年都能在国家级、上海市级比赛取得不俗成绩。
志愿服务也是我校学生的一大特色。成立于1997年的法律援助中心始终秉承“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积极为社会广大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帮助。2019年一年,提供线下、线上接待咨询就达1500余次,有效解答1300余次。2014年学校在云南省景东县建设了华东政法大学附属希望小学,每年派3-6名研支团学生驻扎海拔2400米的高地进行教育扶贫,为孩子打开了解世界的新的窗口,点亮孩子们的梦想。六年来,华政支教团累计募集社会助学金30余万元,图书5000余册等学习用品。希望同学们未来也能多参与志愿活动,用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共同用真心、真情、真爱践行政法大学和青年学子的社会承诺。
同学们,你们离开温馨的家来到华政,华政就是你的家,是你人生新的港湾。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和苦恼,要敢于敞开心扉,和老师、辅导员交流,和同学、室友交流。学校一直非常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几天我了解到一些新同学的情况,已经叮嘱学生处和相关学院领导多多关心。学校党委也将组织开展党支部牵手结对活动。华政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希望大家安心学习,刻苦学习;希望同学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三、华政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新华政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应该怎样造就自己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天,新时代的你们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这是属于你们的好时代,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奋斗者、实干家。
在这里,我送三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1.实践“健康第一”。同学们一定看了钟南山院士9月8日走红毯的场景吧?83岁走出了38岁的步伐,“我故意走快一点,显示我还没老。”钟院士虽然玩笑地讲了这句话,但也让我们看到“为国请战”的自信和从容。前两天,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就是要关口前移,以运动促健康。
同学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同样,没有师生健康,就没有学校发展;没有健康体魄,无以担负责任。学校一贯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希望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注重“体”锻,“炼”出健康美丽的身材,更注重“体”锻,培“育”勇敢坚毅的内心。疫情期间,体育部干敏雷老师专门摄制居家锻炼小视频,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明天就是国庆假期,希望同学们多点时间熟悉校园,多点时间相互交流,多点时间锻炼。学校举办的体育文化节,就是要让同学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希望大家充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的磨砺中学会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得幸福的人生。所以,同学们,多多运动吧!用健康的体魄为未来人生积淀幸福的力量!向钟南山院士学习,在新时代的红地毯上贡献青春力量!
2.坚定“法治信仰”。有位校友说过这么一段话:“在华政这么多年,华政教会我们的精神是:坚持法律,尊重客观,并且忠诚。如果没有底线,没有精神,就没有真正的明德崇法。”“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位校友的话恰恰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政法高校的学生,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自己、审视社会、审视世界,在置身于法律世界上下求索的同时,也要为民众普法、启蒙民众信法作出法律人应有的贡献,助力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最近有部在豆瓣评分达到9.2分的国产悬疑剧《沉默的真相》,想必有同学看过,或许还有“铁粉”。剧中年轻的检察官江阳,最终选择舍命追光正义。我是含泪看了结局的这一集。同学们,不论你是否学习法学专业,也不论你今后是否从事法律专业工作,我诚挚地希望都要有坚定地法治信仰,能如鲁迅先生所希冀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以令人称道的专业素养,为他人伸张正义、为母校赢得口碑,更为法治信仰点燃一盏心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行稳致远。
3.弘扬“城市精神”。我们所处的这座城市,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上海之根——广富林遗址公园和学校毗邻),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包容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学们,你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上海,这儿就是你的第二故乡,要接受上海文化的滋养,秉承上海城市的精神,也就是总书记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特别是华政学子,心中不仅要有规则和法条,更要有诗和远方;不仅要有“绣花针”的精细,也要有“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不仅要着眼于“世界可比”,也要注重“中国特色”,用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所说,“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我真切地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美国有硅谷的高科技,法国意大利有卓越辉煌的西方艺术,英国德国日本有现代工业的精密产业,可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行千里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使自己的胸襟日益宽广、学识日益增进,更在于同时能够让世界看到你们的样子、上海的样子,看到中国的未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高校大学生的五封回信(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中,都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免不了成长的烦恼,希望同学们胸怀远大,脚踏实地,不负韶华敢担当,青春建功新时代,让大学生活绽放出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祝同学们国庆中秋双节快乐!
祝同学们大学生活天天快乐!
谢谢大家!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华东政法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