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日前出台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新措施:顺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成立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院;针对部分学科因缺乏长期稳定投入而导致的学科生态不平衡等问题,重新制定资源分配和管理方式;围绕基础教育对未来师资培养的需求,制订卓越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师范大学通过全方位调研,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弱项。这个暑假,学校领导班子与院系负责人、骨干教师开展了多次研讨、论证,逐步制订推出系列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特色发展的紧密结合。
深入一线调研,力破“学科茧”发展困境
作为市属高校,上海师范大学为全市基础教育培养了70%的校长、70%的骨干教师,为全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教育本身的内涵变化、范式变革,如何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围绕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提档升级、教师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凝练了152项课题。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带头领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学科高水平发展”,他说,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牵动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服务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培养未来教育家的“龙头工程”。为此,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一线听课等多种方式,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9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院,深入一线开展蹲点式、解剖式调研。
调研发现,为顺应学科发展新要求,学校近年来已启动涉及文理多个学科布局以及院系建制调整,并且在上海市高水平学科建设等各类专项支持下,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个学科入选上海III类高峰学科,上海市应用研究型高校分类评价中排名第二。但是,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面临的问题不少,制约因素明显。比如,部分学科长期缺乏稳定的投入,学科建设偏项目化、短期化,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某一研究领域深耕,无法支撑学科向纵深发展;传统的院系组织设置使得各学科有“院系所有制”倾向,陷入“学科茧”发展困境,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机制缺乏,教师自身动力不足,更难以带动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推进卓越师范生培养,深度参与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校领导班子共同赴全国各类师范类院校调研取经,深入中小学一线听取校长与教师们对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要求。而后,在学校召开的院系负责人座谈会上,校领导们认真倾听一线骨干教师心声、征询改进意见,并通过召开班子专题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大家认为,要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进行学科整体规划与布局,并对标一流特色发展开展资源分配统筹,突破体制机制,精准解决系统性问题。
近期,学校出台《高水平学科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并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针对学科建设中的重大事宜设定议事规则,改变学科管理“各自为政”的旧模式,推进整体规划,科学整合校内外资源,着手解决阻碍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主动对接教育强国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求,学校将重点支持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和教育学等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卓越师范生培养相关基础学科群建设;布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支持有组织的科研和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激发学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和资源保障,找到了学校破解学科发展困境的突破口。
此外,学校还出台了《卓越师范生培养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基于一流学科生态培养卓越师范生,将逐年提高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的比例:争取学前教育阶段从教硕士生比例达到15%、小学教育阶段达35%、初中教育阶段达50%、高中教育阶段达80%,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质师资和教学改革支撑。
学校还表示,围绕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未来还将出台更多改革措施,深度参与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师教育中心为平台,为上海教育政策制定、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未来教师优质培养贡献力量。
作者:姜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