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3日)由江苏省文物局、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开幕并启动巡展。这也是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次尝试。
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创造了以60万人民军队战胜80万国民党军队的伟大胜利。战役中,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支援前线,累计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1万辆,筹集粮食9.6亿斤,其规模之大、任务之重、投入人力物力之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圆满完成了艰巨的支前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为何淮海战役被称为“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小推车象征着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小推车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次展览共展出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文物75件/套,珍贵历史照片110幅。展览设“人民战争的不朽丰碑”“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小推车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三个部分,以精选的小推车、小竹竿等淮海战役支前文物为核心,以物证史,以史增信,集中彰显党领导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光辉历史和人民支前的伟大精神。
其中包括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使用过的功劳车。当时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1054位民工一次接受了6天运粮4.5万公斤的任务,他们仅用 3天就运粮5.6万公斤,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他们使用的小推车被称为“功劳车”。
展品中还有山东鄄城县苏集村儿童团碾米时用过的簸箕。当时儿童团接受了1个月碾米2500公斤的任务。寒冬腊月,在儿童团团长的带领下,15个孩子高唱“儿童团,不怕寒,碾好米来送前线”的歌谣,碾得碾,扛得扛,不分昼夜,日夜奋战。他们11天共碾米4750公斤,超额2250公斤完成任务,成为解放区“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的生动写照。
下图为这是江苏涟水县支前模范左运渠支前时随军挑运炮弹穿的褂子。左运渠随军挑运炮弹100多天,衣服磨破了,补了又补,一直穿在身上,被称为“百衲衣”,就这样坚持完成了运输任务。
下图为徐乃祯烈士生前给伤员喂水喂饭的碗。徐乃祯(1892-1949),河南商水县胡吉村人,牺牲时是河南担架队队员。淮海战役开始以后,徐乃祯踊跃报名支前,于1948年12月5日志愿参加了第一批担架队。由于他年纪较大,乡亲们一再劝他回家生产,但他坚定地回答说:“打敌人,我也有一份,我还能为革命做点事,为啥不能去哩,我坚决得去。”由于年老体弱御寒能力差,徐乃祯双脚冻烂,但为了及时把伤员运送到后方救治,他每次都忍耐着冻伤的痛苦继续工作,直至双脚溃烂得不能负重行走时,才勉强停下来进行治疗,后因病势恶化而去世。
下图为日照县范大娘荣获的“人民的母亲”奖旗。范大娘的3个儿子为国捐躯,她忍受丧子之痛,积极加工军粮,赶做军鞋。
本次展览共展出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文物75件/套,珍贵历史照片110幅。展览设“人民战争的不朽丰碑”“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小推车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三个部分,以精选的小推车、小竹竿等淮海战役支前文物为核心,以物证史,以史增信,集中彰显党领导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光辉历史和人民支前的伟大精神。
展览通过翻板、拓印、二维码扫描等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地推进文物史料与观众的互动,以人物事迹为载体,用灵动的语言、生动的红色故事视频和典型文物相结合,让红色教育走进年轻人的心灵,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青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不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本次展览展期为10月13日至10月29日,共17天。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