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蒋孔阳先生给我们后辈留下些什么的话,除了他的美学思想,他编写的美学史经典教材,还有就是他做学问、做人的态度。正是因为他对真理、对美的追求才能使得他的学问包容兼蓄,虽然蒋孔阳先生从不自称创建什么学派,却形成了自己独特、有创造性的美学理论体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日前在接受记者时谈到了自己导师,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蒋孔阳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在美学上的理论建树始于1957到1962年的全国“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当时蒋孔阳作为青年学者,就有《简论美》和《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等论文问世,给学术界带来相当大的影响。1979年,蒋孔阳又发表了《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一文,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的理论争辩,分为“美在客观”“美在主观”“美在主客观统一”与“美在社会实践”等四派,这一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派划分受到了朱光潜、李泽厚等美学大家的一致肯定和称赞,可说是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础。
今年是蒋孔阳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10月28日),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举办蒋孔阳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因为是服从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所以他总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朱立元回忆起蒋孔阳时谈到,蒋先生认为做人、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服从真理,他坚信应该是“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朱立元说:“蒋先生常对我们说,正是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占有真理,所以总是能感到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因此,蒋先生也总是真心诚意地欢迎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常常告诉我们,做学问未必是要独创一个体系,或者创立一个学派,而是应该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各取所长,更不应该扬此抑彼。”
蒋孔阳年轻时曾阴差阳错学了经济。1941年,本想报考西南联大的蒋孔阳因病错过了考试,最后被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录取并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一家银行工作。尽管捧着“金饭碗”,可他却并不感兴趣,常常说自己是“坐以待币”。直到他在一家旧书店偶然间读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从此,我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一种学问叫‘美学’,而我自己就朦朦胧胧地爱上‘美学’”。
也正是因此,蒋孔阳对学生,甚至对一些并不熟悉的年轻人都关爱备至,只要他们是真心的热爱美学,他都会为对方提供帮助。有一些青年学者未必与蒋孔阳熟识,但是他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对美学的研究而来找蒋孔阳先生给自己写的论文提意见,或者为自己写的书作序。每当此时,蒋孔阳会把对方的论文、书稿一页页认真看完,并且书面给出意见,或者为对方写序。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后学们写序多达一百多篇,这在当代学者中恐怕是极为罕见的。他的太太,同为中文系教授的濮之珍老师曾经开玩笑地说蒋孔阳,就顾着为别人开门诊,自己的美学研究都耽误了。
朱立元说:“当时,我跟随蒋先生读研究生时,他要求我每周去他家里上课,并且规定我们每个人每次去都要交一篇千字文,然后他一字字地修改,训练我们要学会在1000字内把问题说清楚。这让我们学生辈受益良多。”
“晚年时,蒋先生总结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时说到:‘我是一个书生,百无一用,我唯一的用处是读书’。” 朱立元回忆道,“如今我也已到晚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先生当年说过的话。他当年常常对我们说,读书的目的是要增长知识,明辨是非,活跃思想,探寻真理,提高人的价值,是为了把自己提高到宇宙中来看这个世界,读书就是为了让人认识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广阔,而人就应当像庭前的阳光和绿草一样多做奉献,把生命和美奉献给人间。”
他的美学思想通向未来
很多学者在学术上有建树之后都会希望能够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包括构建自己的学术流派,但是蒋孔阳虽然为在美学界有自己独创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不少学者都认为蒋孔阳创立了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五个学派,但是他对这些说法从来都不以为然。“我也曾经称蒋先生创立了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五个学派,但是蒋先生总是很谦虚,从来不认为自己创建了新学派。”朱立元回忆起,曾有人问蒋孔阳是哪个学派,蒋孔阳直言“我觉得我从每一派那里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好像呼吸空气,我很少注意哪些是氧气,哪些是二氧化碳,我只是呼吸,他们营养了我的身体我就感到满足”。
“蒋先生对于今人如此,对于古人亦如此。”朱立元说,蒋先生对于古今中外美学史上出现的很多学派,各种美学思想、美学观点、美学思潮,包括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出现的一些分歧论证,他都一一加以研究和探讨,批判性地吸收,“正因为蒋先生博采众长,所以他的美学是通向未来的,他给美学研究领域的后来者,甚至给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都留下了深入探讨发展的广阔的天地”。
朱立元谈到,蒋孔阳曾经说过“美在创造中,永无止境”。也正是因此,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审美关系理论是蒋先生美学思想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他的美学理论从这里起步并形成了广阔的空间”。
在朱立元看来,蒋孔阳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角度来阐释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通过审美关系理论把美看成开放性、生成性的,并且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美的创造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也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实践,可以说蒋先生的美学理论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朱立元还谈到,晚年的蒋孔阳完成了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后,还想完成中国美学史,无奈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这个愿望再也没有实现。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重大损失和遗憾!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