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动力和新途径”日前在沪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杨光表示,中非全面伙伴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与会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承诺要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信心从何而来?杨光表示信心来自于三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中非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深厚友谊和相互信任。公元八世纪,中国人杜环游历非洲并著书《经行记》。自此,中非之间的直接交往已有1300年的历史。而这1300年的交往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中非交往从来都是友好的交往,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近代历史上,中国和非洲国家都遭受过殖民主义压迫。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4万中国劳工被运往非洲,在殖民主义者开办的种植园、矿山、铁路项目做苦工。因此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与非洲人民遭受了共同的殖民主义压迫,有着共同的经历。
在此基础上,在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中国和非洲人民又相互支持。这种相互支持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为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独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斗争,使中国和非洲人民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和一种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为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相互支持,已经把我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个支柱是国际政治中中国和非洲国家需要共同捍卫的共同利益。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取得了解放和独立后,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自身发展利益等等方面,仍然受到不断的挑战。特别是双方都把联合国宪章精神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准则,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样一种制度频频受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因此中国和非洲国家仍然需要为维护共同利益而共同斗争。
第三个支柱是中非双方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非洲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把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非洲国家则完成了非殖民化的历史使命,把经济和政治改革发展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经济发展就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最突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使命。为中非合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至今,轰轰烈烈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一直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强大的动力,也是最耀眼的标志。
那么,如何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杨光认为,双方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
首先,双方要开展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实现中国和非洲长期发展规划的对接。具体来说,就是把“一带一路”倡议和落实非洲联盟的2063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对接。只有实现了长期发展规划的对接,才能根据规划合理有序地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与此同时又能够保证不偏离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轨道。
其次,中非双方要加强工业化合作,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约翰内斯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中的第一项。前一个时期,中非合作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现在很多基础设施都已经建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提高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基础设施能够尽快带来经济效益。这些都是非洲经济发展最需要的东西。乡村工业化、劳动力大规模的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也是脱贫减贫最有效的路径。
最后,要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合作,让非洲的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充分释放出来。
作者: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