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的戏曲舞台上涌现了《挑山女人》、《小巷总理》、《敦煌女儿》等一批接地气、关注当下的优秀沪剧现代戏。昨天,参加第1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的专家认为:这批沪剧现代戏很好地传承、发扬、光大了沪剧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的传统,形成了沪剧新一轮艺术高峰。在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入围名单中,沪剧演员获得全面丰收,在各个奖项上几乎均有所斩获。
建构“平民叙事”,可贵
昨天下午,获本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的老一辈沪剧演员王盘声,以《挑山女人》一剧分别被提名主、配角奖的华雯和王文等齐聚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共论“沪剧人的追梦情怀”。在回顾与展望中,“接地气”、“平常心”、“现实生活”等这几个词一再被提及。而在著名剧作家余雍和看来,这些恰恰是沪剧宝贵的传统,也是其生命力之源。
沪剧在传统上就以现代戏取胜。余雍和说:“可以这样理解,沪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以平民的视角反映平民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沪剧在艺术上“层次低”,沪剧艺术是通俗中见高雅。余雍和透露,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生前就非常爱看沪剧《阿必大回娘家》,曾经看过多次。赵丹曾在后台对余雍和说,电影演员也要向沪剧演员学习,特别是石筱英的戏,表演如此贴近生活,比“斯坦尼”还“斯坦尼”!
描绘“上海风貌”,正宗
前天,《小巷总理》在浦东三林镇拉开了10场演出的首演序幕。长宁沪剧团团长、《小巷总理》主演陈甦萍忐忑地期待着镇民们的反响。主办方请她来到侧幕边,告诉她:“你听,《小巷总理》每位演员谢幕,掌声都像打雷一样响,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掌声让陈甦萍下了决心:好戏不怕磨,《小巷总理》将再迎来一轮修改,要在艺术上更上一个台阶。
“我有一种感觉,沪剧本身就是本土文化,讲述本地接地气的故事,我们是有优势的。《小巷总理》反映的是发生在我们上海普通人身边的事,展示的是我们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上海基层干部的精神风貌。”陈甦萍告诉记者,沪剧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融汇群众感情,跨越地域区别。“沪剧里经常会用到一些平常不大见到的上海俚语,比如我们戏里唱到的‘七里传到八里’、‘冬瓜传到茄门里’、‘三江清水六江混’等等,老上海听了感到很亲切,新上海人和外地的朋友听了,也觉得新鲜,有意思,接受起来很快,对上海更有了亲近感。这不也是正能量?”
选择“现实题材”,有戏
《挑山女人》在山东演出时,创造了“听不懂沪语照样泪花流”的奇特演出现象。一位北方观众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直率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沪剧,也可以说这是我看戏以来最好的一台戏。为什么?因为它反映现实生活,说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这引起了宝山沪剧团团长、《挑山女人》主演华雯的思索: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戏“好”还是“不好”,最关键的因素是它反映不反映现实,和台下的观众有没有直接共鸣。
华雯在昨天的白玉兰戏剧论坛上说:“《挑山女人》从首演至今获得了不少荣誉和成果,不是偶然的展现,是必然的趋势,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条路走对了。”她感慨地说,这些年来很多人问她,怎么有勇气走上“现代戏”这条很多剧种视为畏途的创作之路,其实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生存。
华雯说,她已养成习惯,经常看杂志、报纸,下意识地寻找“下一个现实生活中动人的故事”,《挑山女人》的素材就是她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真人真事。她说:“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生动的素材有待胸怀理想的艺术家去挖掘,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入戏的故事。”
文汇报首席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