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鸣
二战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很多,近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该片通过苏、德两国最出色的狙击手之间的生死较量,来切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以一个人物视角为切入口,表现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已经成为近年来很多文艺作品不约而同的选择。就这点而言,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上海沪剧院放弃了诸如“甲午风云”、“甲午海战”等“高大”的名字,直接将今年的新编大型历史剧定名为《邓世昌》,是非常有“当代感”的做法。
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即用当代人的眼光所看到的历史。比如司马迁写《史记》,他通过“鸿门宴”这一节,塑造了项羽、刘邦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这种人物塑造对今人还在产生着影响。严格地说,《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剧”,它承载了司马迁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历史和不同人物命运的认知,对完美人格的期待,等等。而这也正是中国史学开创的“历史及其事件具身化书写”的伟大传统,所以二十四史都以人物的行事体现无限广阔复杂的史实。
历史题材的沪剧新作《邓世昌》也是如此。这是一部历史剧,但在我眼中,它也可以算得上一部“时尚剧”——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我们当下怎么去认识、理解邓世昌那一拨人”和那个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
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邓世昌”,是李默然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塑造的金刚怒目的形象。但在沪剧《邓世昌》中,能让当代观众感到非常好奇的是,这个邓世昌非常“洋气”。沪剧《邓世昌》还原了部分不太被提及的史实,邓世昌出身富裕,父亲非常开明,他从小就学英语,后来学日语,又在家庭的支持下进入海军学校学习,算得上一个不是那么富的“富二代”。等他从海军学校毕业上了致远舰,他的身份,完全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金领”,是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的高级军队人才。就连他后来娶的妻子何如真,出身也非常好,两人门当户对,超过了一般意义上封建夫妻之间的那种恩爱。
邓世昌这样的家渊和学历,使他自觉“修身齐家”。这里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当代感”的题目,当时的海军军饷被上级挪用,士兵们拿不到钱养家,从上到下消极怠工。跟邓世昌同样从海军学校毕业的刘步蟾、林永升、方伯谦等,这批曾经意气风发的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觉得看不到希望,出去借酒浇愁,令邓世昌感到非常痛心。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邓世昌家里不等着钱用,甚至还能拿出自己的家产分给致远舰的士兵,但他们家里穷,还指望他们的军饷养家呢!没有军饷,军心涣散,这些现实问题怎么解决?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刘步蟾、方伯谦等都是鲜明的反派,但到了沪剧《邓世昌》中,编剧把每个人物的苦衷、选择关系都处理得非常细腻,这种态度,令人联想起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历史学者对洋务运动,对当时建立海军时李鸿章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研究,沪剧《邓世昌》可以说是恢复了历史上非常细节的部分。另一方面,就戏剧来说,历史情境中的吊诡才是戏剧冲突和可看性的源泉。
如果要对沪剧《邓世昌》提一点意见的话,我想说的是,戏曲观众进剧场,是去“听”戏的,所以就要求戏曲一定要有足够的华彩片段,像歌剧中的咏叹调那样,每个片段单独拿出来,都能朗朗上口。现在很多戏曲演出中的对白太多,偏重讲故事,留给唱腔的空间不足,这会减少一部戏曲的味道。而我熟悉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像丁是娥,都是有自己的唱腔特色的,她在沪剧《甲午海战》中的“祭海”唱段流传甚广。所以希望沪剧《邓世昌》也能提供这样出色的唱段,在中国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再次发出沪剧的声音。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