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音乐会版歌剧《莎乐美》,音乐会女主角莎乐美由戏剧女高音贡-布里特·巴克明饰演
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23日晚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音乐会版歌剧《莎乐美》,为上交2017-18音乐季闭幕。迪图瓦原定于去年6月在沪演绎这部作品,但因突发疾病不得不取消演出,一年后他再次携该作归来,献上《莎乐美》的沪上首演。
▲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音乐会版歌剧《莎乐美》
此次音乐会女主角莎乐美由演唱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闻名的戏剧女高音贡-布里特·巴克明饰演,莎乐美之母希罗底由女高音琳达·沃森饰演,男主角施洗者约翰和希律王分别由埃吉尔斯·西林什和安德烈·佐林饰演。上交以110余人的超大编制,完成了这出乐队各声部旋律繁复、音响夸张且迷人的作品。“《莎乐美》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绎的歌剧之一,极为考验乐团的演奏技巧。我和上交排练了四天时间,他们的实力让我感到满意,同时特别感谢上交常任指挥张洁敏所付出的努力。”迪图瓦于演出前接受采访时表示,2014年他曾率上交成功首演理查·施特劳斯的另一部歌剧《伊莱克特拉》,“和两年前相比,乐团的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次能执棒《莎乐美》的沪上首演,对我来说是充满纪念意义的一件事。”
▲莎乐美之母希罗底(左)由女高音琳达·沃森饰演,莎乐美(右)由戏剧女高音贡-布里特·巴克明饰演
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以此为灵感,于1893年创作了话剧《莎乐美》。王尔德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唯美主义叙事手法,不仅表达出“爱”与“美”、“爱”与“罪”的理念,更赋予莎乐美属于自己的灵魂——她因为爱而非母亲的企图才杀死约翰;她没有臣服于男性的注视相反利用了他们的钦慕和权力;她不服于约翰的拒绝并以一己之力得到了他,尽管代价是死。由理查·施特劳斯作曲的歌剧版《莎乐美》脚本,就来自王尔德这出话剧的德译本节选。
▲男主角施洗者约翰和希律王分别由埃吉尔斯·西林什(左一)和安德烈·佐林(左三)饰演
理查·施特劳斯改编过的《莎乐美》更为强调形式构架,剧本中充满了基于数字3的对称:莎乐美三次诱惑卫兵,三次赞美施洗约翰的身体,三次索要约翰的头颅;希律三次请莎乐美回宫用餐,三次求她跳舞,在她索要约翰的头颅之后,又提出三个不同的奖赏,劝她改变主意;三种月色对应莎乐美对约翰身体的三种色彩的赞美,更具有神秘感。在一个半小时里,人物的欲望、嫉妒、爱意、猜忌等,通过不间断的音乐随时流动、切换;极尽铺张的乐队与人声则让观众应接不暇,营造出特殊的紧张氛围。歌剧《莎乐美》1905年12月9日首演于德累斯顿,并大获成功,演员谢幕达38次。剧中莎乐美的“七层纱舞”曾在欧美风靡一时,成为女性摆脱桎梏、进行自我表达的象征。
在歌剧《莎乐美》中,理查·施特劳斯使用了105件乐器,包括管风琴、响板、木琴、簧风琴和赫克管等。声乐部分的创作同样展现出作曲家的匠心。希律王的唱段中不断跳进的旋律,传递出其精神错乱的讯号;约翰的出场虽然简单,但足以点燃莎乐美内心的火焰;莎乐美的段落则近乎疯狂,以贴合其丰富的内心变化,该角色音域几乎达到女歌手声音的极限,在某些段落里声音甚至需要冲破厚重的乐队,因而成为歌剧舞台上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之一。
▲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音乐会版歌剧《莎乐美》
在上交2017-18音乐季,无论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海顿《四季》、《莎乐美》这样的大部头作品,还是临时与救场指挥演绎的《神奇的满大人》,乐团都展现出了堪比国际一流乐团的技艺和职业素养,赢得不少乐迷和业内人士好评。
相关链接
莎乐美:这份爱,是如此纯洁而又残忍
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女,双手捧着一只盘子,盘中面盛着一个男人的头颅。少女似乎害怕看到这个恐怖的物体,转而将脸转向一侧,然而斜瞟的眼光,暴露出她对头颅仍存有一丝好奇。这幅画正是文艺复兴时代大师提香的手笔,画中描绘的是莎乐美和施洗者约翰的头颅。除了提香,从15世纪的波提切利,到16世纪的丢勒,再到20世纪的毕加索和克里姆特,莎乐美这一人物形象,始终是美术家们画笔下热衷的题材。
▲提香作品《莎乐美接受圣施洗者约翰的头颅》
这则故事见于《圣经·马太福音》第14章:
加利利国王希律王篡夺自己兄长腓力的王位,并且娶了嫂子希罗底为妻。施洗者约翰指责希律王和希罗底的结合违背伦常,被希律王打入了监牢里。但是约翰深得人心,如果杀死了约翰,恐怕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所以希律王只能一直囚禁着他。
有一天,希律王举办宴会,希罗底(和腓力)的女儿莎乐美为大家跳舞助兴,她的舞蹈赢得了在场所有宾客的一致赞许。希律王说要奖赏莎乐美,愿意满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莎乐美不知道该提什么要求,便向母亲请教。希罗底对约翰指责她嫁给希律王一事怀恨已久,就叫莎乐美索要约翰的项上人头。
莎乐美提出这个要求,令希律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是杀了约翰的话,会引起百姓不满;若不杀约翰的话,又在众人面前违背了承诺,很没面子。思来想去,最后希律王还是下令砍掉了约翰的头颅,并装在盘子里交给了莎乐美。莎乐美将头颅转交给了母亲。
在这则故事中,莎乐美扮演的是一个无知的女儿,被母亲当成了杀人的道具。她只是一个配角,《圣经》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载,还是从《犹太古代志》中才找到她的名字的。
▲伦尼作品,少女无辜的面孔和约翰的头颅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在16世纪的文学领域,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化,爱情元素进入到了这则殉道故事中。德国诗人海涅在希罗底和约翰之间脑补出了一段恋情,于诗歌《阿塔·特罗尔》中写道:
她(指希罗底)双手总是捧着
那只盘子,盘里放着
约翰的头颅,她亲吻它;
她热情的亲吻那颗头颅,
……
因为她以前爱着约翰。
海涅的诗影响到了王尔德,后者创作了戏剧版《莎乐美》。不过,王尔德将暗爱恋约翰的人物改成了莎乐美。在王尔德笔下,莎乐美是一个像月亮般皎洁而冰冷的少女,她拥有致男人于死地的魔力。这不仅是文学的比喻,在剧中,王尔德真的安排了一个侍卫为莎乐美而死来证明她的魅力。无怪乎施洗者约翰第一次遇到莎乐美惶恐不已,仿佛看见了死亡天使张开翅膀降临,只是他没意识到这个天使是为他而降临的。
▲莫罗作品《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的画面充满庄严神圣之感
王尔德把约翰描写成一个坚定的卫道者的形象,面对莎乐美的求爱,他予以严厉的回绝。因此莎乐美才要求希律王砍下约翰的头颅。最后,莎乐美抱着约翰的人头,如愿以偿的得到他的吻。
和《圣经》版本相比较,王尔德版本的莎乐美对自己的行动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她凭自己的意志发出杀死约翰的请求。然而她身上仍然显示出经验的匮乏。起先,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逃避着男人求爱的目光,直到遇见了施洗者约翰,后者唤醒了她对爱情的炽烈向往。然而,约翰却严辞拒绝了莎乐美。这位未经人事的少女,不懂得如何接受爱情的挫折,于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占有约翰。她的爱情是如此纯洁而又残忍,富有黑色的诗意。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版《莎乐美》所作的插画
“啊!我吻到你的嘴唇了,约翰。啊!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你的嘴唇有点苦味。这是血的味道吗?不过这也许是爱情的味道吧……人们说爱情有一种苦味……不过那又怎么样?那又怎样呢?我吻到你的嘴唇了,约翰,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一缕月光落在莎乐美身上,她立即被光照亮。希律王转身说:杀死那个女人!士兵冲上去,纷纷用他们的盾猛击莎乐美。幕落。剧终。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莎乐美》尾声歌词
一个为爱痴狂的女孩,亲吻被剁下头颅的心上人的嘴唇,最终自己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的故事在当代人听来,或许可怕程度已没有那么剧烈——因为人们早已耳闻那些更耸人听闻的故事。然而,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却依然有着震慑人心的力量。歌剧《莎乐美》不仅将王尔德的戏剧进行了音乐化的表现,更展现出作曲家本人笔下音符的魔力。音乐随着情节的进展铺陈开来,并在莎乐美最后的独唱中达到全剧高潮。在这里,所有的音乐主题和片段被集结于一处,仿若女孩不断高涨的欲望与癫狂终于爆发。据某些学者称,该场景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先谱写出来的,而全剧则是从这一段落扩展而来。
艺术中的美,往往是残酷的同谋。纯洁与残忍、美与罪的共舞,依旧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文学、绘画、音乐……关于莎乐美的传说,至今在盛装上演。
作者:姜方
演出图片:蔡磊磊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