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节,上海民族乐团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如梦如幻的《栀子花开了》。结合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多领域跨界艺术,在民乐的古典之美中,为观众展现了音乐的青春气息和时尚质感。尽管遇上了台风天气,观众席仍几乎坐满,不少都是情侣和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家长。
全场演出共分为四个篇章,围绕邂逅、相恋、离别、花开的故事主线进行发散创作。所有演奏家都穿着白色演出服上台,舞台设计为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白色方块。电子屏上的多媒体部分,则展示了海派画家周倩的水墨画投影,随着故事情节、音乐律动,笔画也随之起伏跌宕。
之所以呈现如此简约大方的设计,是为了突出音乐的清新之美,让观众集中精神体会演奏中细微敏感的情绪变化。本次演出的音乐,全部交由一批青年作曲家创作而成。演出曲目由一段唯美动人、朗朗上口的主题旋律展开,在不同乐章、吹管、弹拨、打击乐、拉弦、人声等组合呈现的丰富情绪中反复回响。
青年作曲家让民乐浓郁的韵味中,融入了真实的青春态度,如栀子花香扑面而来。在变化的舞台环境中,水墨画缓缓晕染,中阮、柳琴、笛箫、二胡、琵琶的乐声一会儿如在月下流淌,须臾又如在沙漠中奔腾……观众则在这一篇篇音乐诗画中感受美好的七夕之夜,在清新跌宕的音乐聆听一场花开的声音……
《栀子花开了》曾亮相于去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上海民族乐团当时重点创作的主打“青春”概念的原创新作品,首演后仅一年时间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及多所高校受邀上演了10余场,人气不衰。
在弘扬当代青年人自强的个性与自信向上的精神的同时,上海民族乐团不断作出民乐新尝试,旨在吸引更多青年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展现当代海派文化的底蕴与民族音乐的崭新面貌,找寻属于上海的民乐之声。在遵循海派精神、包容并勇敢尝试媒体时代赋予民族乐团变革演出形式的基本职能下,上海民族乐团结合媒体时代特征,未来还讲进一步探索民乐在当下的发展方向,力求将上海的民乐创作、表演变成上海人生活中的日常声音。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张立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