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深圳宝安体育馆正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张硕大的郭富城演唱会海报,只有在门口插起的蓝色旗帜上,才能勉强辨认出“地表最强12人”的字样。场馆外西南角的大屏幕上,分时段滚动播放世乒赛直通赛的宣传海报,可稍不注意便会遗漏。这项号称“地表最强”的乒乓赛事,在现实中的赛地遭到冷遇,似乎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多重原因制造空旷看台
“72秒抢购一空”,这是2017年直通赛预售票刚被放出时的情形。而今年,直到周六,官方售票平台才显示翌日白天场门票处于“缺货登记”的状态,即便如此,要获得门票也没有太大难度。从比赛第一天起,场馆外的黄牛便对门票进行对折销售。一张周六晚场、标价240元的门票,不用讲价便能以50元拿到手。场内一眼可见大量空位,周四与周五的晚场,前排位置多半无人。直至周末,一楼看台区域才勉强坐满,二楼依然留出大批空座位。
冗杂的赛程安排是原因之一。为期四天的直通赛有一半时间处于工作日,对于学生与上班族,这是不难做出的选择。一位来自于许昕粉丝群的球迷表示:“群内大部分人时间不充裕,这项赛事最多周末来一下现场。”与此同时,本阶段直通赛仍采用大循环赛制,每位球员都要打满11场比赛,四天时间又显紧张,每天比赛要从下午1点打到晚上10点。能坚持下来的普通观众自然不在多数。
较之2017年,赛事营销造势的劲头也小了许多。宝安体育馆周边就没多少“地表最强12人”的符号,甚至在整个体育中心区域内、距离体育馆不过数百米的服务台,工作人员都不清楚馆内是否正在举行一项顶级乒乓比赛。开幕式的噱头也差了点意思,约莫15分钟便草草结束,唯一的亮点是运动员穿着宇航服登场,围着一个半球体击打乒乓。相比之下,2017年直通赛的开幕式有太多话题,仅是刘国梁最后玩起魔术的那一幕,就能让粉丝们回味许久。拥有最大粉丝基数的张继科与马龙双双缺席,对本次直通赛的打击也可谓不小。虽然马龙随队来到现场观赛,也确有球迷为了近距离亲睹马龙而买票入场,但看台上的他与球场中的他所制造的影响力当然天差地别。
不过今年直通赛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线下少人问津,但线上热度仍然不低。整个比赛期间,关于直通赛与乒乓国手的词条常常登上“热搜”榜单,截至目前的阅读量已经达到3.4亿;视频直播平台上的观赛人数,也能够轻松破万。考虑到腾讯体育是“地表最强12人”联合主办方之一,也就不难理解与线下不成正比的线上热度了。
选拔新人作用无可替代
里约奥运会时,国乒凭着优异的成绩和似乎与好成绩相悖的幽默感在社交平台上爆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核心主力逐渐淡出,球队战绩下滑,此前又陷入过系列负面新闻中,意外积攒下的热度已消散怠尽。但遇冷的直通赛依然有着存在的价值。
从2006年的直通不来梅开始,这项原本只是用于队内选拔的封闭比赛,已在公开场合走过了近13年。所谓存在即合理,公开举行大大改变了内部选拔赛的氛围,樊振东便表示:“公开举行会增强运动员的好胜心,这么多人的关注也能促进、调动我们的场上发挥。”而一位樊振东的球迷则认为,直通赛给了他们近距离欣赏乒乓比赛的机会,而“直通赛的氛围又比乒超要刺激很多”。
有了腾讯方面的支持,直通赛在曝光度方面远胜于乒超,市场运行也要成功得多。今年正式引入奖金机制,让这项比赛多了几分职业体育的味道。据悉,本次直通赛总奖金为500万元,男女单打冠军各独揽100万元,每位选手也都有相应的出场费。“可惜奖金制度出现得晚了一些,要是早十年就这样,我现在已经是个富豪了。”玩笑归玩笑,老将许昕对直通赛作出的职业化尝试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如果乒乓球超更职业化的方向发展,顶级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就能得以延续,这会大大提高球迷群体对运动关注度。早些年,乒超也曾尝试了一些职业化举措,但最终因为“国家队第一”的原则,而无法真正向职业化靠拢。而直通赛作为国乒自己的比赛任务,则少了许多潜在的矛盾,中国乒协将这项比赛作为市场化运作的试验田,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当然,直通赛最重要、最直观的作用,依然在于竞技层面的新人选拔。从马龙到樊振东再到林高远,历届直通赛都为“黑马”留出了机会,这是新人冒尖的最佳舞台。许昕认为,随着更多优秀年轻选手的涌现,现在的直通赛变得更难打,而直通赛给予了年轻选手最好的成长机会,“他们靠自己一步步打上来,拼尽全力、积累信心,这是从非主力成长为主力的过程。”而在本届直通赛上也打出了多场冷门结果,于子洋赢下许昕、孙颖莎击败刘诗雯、王艺迪力克丁宁,这些非主力在击败主力选手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了外界的认可。
又一届直通赛就此落幕,这项天生不完美的赛事存在着诸多难以改进的不足,而中国乒乓运动的现状又决定了直通赛存在的价值,这一矛盾在短期内或许都无法消解。
(本报深圳3月3日专电)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占悦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