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过去的周一,张翼爆冷战胜世界排名第16位的卡特,不仅成为斯诺克上海大师赛首位晋级第二轮的业余选手,也爆出了赛事历史上最大的冷门。在一跃成为上海大师赛最大“黑马”的张翼的背后,却藏着一段令人有些心酸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斯诺克所深陷的困境:赛事寥寥无几,奖金低得可怜,令大批普通选手根本无法靠此谋生,不得不离开斯诺克赛场转而参加其他台球项目比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斯诺克人口大幅缩水……
14岁起学习斯诺克,19岁却无奈选择放弃,如今混迹于小型中式台球比赛的张翼,为谋生而不得不辗转全国,参加各类赛事以赚取并不算太高的奖金。跻身上海大师赛第二轮,为张翼带来了堪称巨款的16000英镑奖金,但仅此而已,他的前路并未因此而明朗起来。25岁的张翼依然在默默等待一个可以让自己彻底放下球杆的机会,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
国内斯诺克界如同围城
世界职业斯诺克选手每年参加近20站斯诺克比赛,而在国内,很多坚持在斯诺克赛场的选手们却深陷于困境,他们无法被称之为职业选手,因为靠打斯诺克比赛几乎无法谋生。14岁时出于兴趣决定踏上斯诺克之路,但等待张翼的是无尽的彷徨。据张翼透露,参加一场斯诺克比赛需要花费数千元,而国内赛事仅有四五站,除非每站都能打入四强甚至决赛,否则靠奖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参加斯诺克比赛的费用真的很高,但冠军只有一个。能保持不亏损就已不错了,况且我家也不富裕。”
与张翼投身斯诺克时的理想主义不同,今年上海业余斯诺克大师赛上海站冠军马赓早早就认清了现状,从初中开始接触斯诺克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斯诺克为职业,“我根本看不到一条明确的道路,每一步都很模糊,所以我对职业斯诺克不抱有任何幻想。”大学毕业后,马赓出于兴趣跟随上海知名台球选手傅剑波训练,同期十余人中,绝大多数人想转为职业选手,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而如今从事金融业的马赓在衣食无忧后再度拿起球杆,只是将斯诺克作为一项难以割舍的爱好。
而张翼经历了五年碌碌无为后,在19岁时选择放弃斯诺克,回到家乡长沙尝试房地产公司、汽车4S店等销售工作。仅仅半年后,无法割舍台球的张翼决定重拾球杆,“想来想去,我还是想打球。”这一次,他选择了更加务实的中式台球。不仅因为中式台球的比赛奖金比斯诺克高很多,更重要的是,中式台球的赛事数量多得多,“每周都有中式台球比赛可以打,选手们忙都忙不过来”。
这些年,张翼靠参加中式台球比赛获得的奖金维生,“我现在属于待业状态,没有再找其他工作,只能参加小型中式台球比赛。没有固定收入,有时能拿到奖金,有时没有,所以不稳定。一年差不多能挣10万奖金。”
赛事寥寥难以维生,运动人口大幅缩水
张翼的情况并非孤例,越来越多普通选手放弃斯诺克转而投身中式台球,这恰恰折射了国内斯诺克的赛事断层——丁俊晖、梁文博等明星每年可以参加世界顶级斯诺克赛事,而留给普通选手们的机会,只有国内区区四五站比赛。名将肖国栋的一番话点破了国内斯诺克界的尴尬困境,“年轻选手还可以参加中青赛,但21岁以上的选手根本无赛可比。现在国内斯诺克市场不如中式台球。”
与十余年前相比,如今国内的斯诺克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彼时全国斯诺克比赛每站报名人数有百余人,如今每站比赛多则50人,少则20人。张翼认为,国内赛事过少无疑是令斯诺克人口大幅缩水的主要原因,“比赛太少了,选手对斯诺克比赛的参与度就会下降。如果练一年斯诺克,却没什么比赛可以打,慢慢地可能就不再想去打斯诺克了。除了中青赛、中巡赛,一年基本上没什么别的比赛可以打了。就算有,奖金也少得可怜,如果不进四强,连路费和酒店住宿费都不够填。”
全国范围的斯诺克比赛屈指可数,而省市级层面的底层赛事更是少之又少。据马赓回忆,上一次上海市举办斯诺克比赛已是“2016年还是2015年的事情了”,久到他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年份。而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仅上海市每年就举办四站斯诺克比赛。
晋级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第二轮,对于张翼的未来并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你说真的改变现状,能改变多少呢?只是这一次钱拿得多一点。”“依然生活在困境中”的张翼在等待合适的机会让他放下球杆,开启一段没有台球的全新人生。也许张翼能在不久的将来走出人生的困境,而整个中国斯诺克界的困境呢?很可能暂时不会有答案。
作者:吴雨伦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