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女垒最终无缘东京奥运会的结局写定,领队杨刘的眼中泛着泪水,这位年近不惑的汉子戴上墨镜,以掩饰藏不住的悲伤。就在三天前,杨刘描绘了中国女垒未来的美好蓝图,他深信球队能闯进奥运,“这不是自信,而是底气。”
垒球将时隔12年重返奥运会,赛前胸有成竹的中国女垒却未能踏上梦寐以求的舞台,巨大落差形成的悲伤与苦涩,写在每一位中国队员脸上……错失奥运机会对中国女垒会不会是又一次打击?中国队主教练迈尔斯不这么认为,“中国垒球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拥有非常有希望、有潜力的队员。”
离开奥运会后,中国垒球度过了无人问津的十余年,期间遭遇了人才流失、投入锐减等重重困难。但生存压力令中国垒球主动求变,赋予了项目开拓发展空间的动力。据杨刘回忆,垒球退出奥运会后,中国垒球协会做出重大决策,与教育部展开深入合作,启动“垒球进校园”项目。本次奥运资格赛最年轻的队员、出生于2001年的柴燚楠正成长于校园垒球。据柴燚楠的母亲回忆,就读于兰州市安乐村小学的小柴在三年级的校内兴趣班上接触了软式垒球,那是“垒球进校园”的第二年。不仅是柴燚楠,1999年出生的任敏亦由“垒球进校园”项目打造。
相比幸运的柴燚楠与任敏,王梦嫣经历了中国垒球慢慢爬坡的历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因负担不起排球队赞助费而决心改练垒球,“我当时不觉得它是冷门项目。垒球总有一天回归奥运,只要我们打好基础,就有机会了。”这是王梦嫣、更是整个中国垒球界的心声。
深耕校园多年,中国垒球收获了一批年轻人才,此后开启的“与狼共舞”计划更让这批年轻人飞速成长。从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女垒在美国生活训练495天,参加了139场美职垒比赛。此外,中国队还出战包括亚运会、世锦赛在内的69场国际赛事,“三年打200多场比赛,这对以往的中国队不可想象。”
虽然没搭上前往东京的末班车,垒球也将于2024年再次退出奥运会,但这一次,中国垒球没有慌乱。杨刘表示,“我们不会那么担心,因为我们从2008年起开始建立完善体系。非奥运项目的最核心问题是人才断档,但现在我们的体系能留住最好的运动员。”也许中国垒球破茧重生仍需时日,但正如杨刘所言,“只要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总能成功。”
作者:吴雨伦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