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出于外界长久以来对CBA体测所积攒的怨气,才令张兆旭在深蹲测试时的意外受伤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甚至连CBA官方都不得不于本周做出回应,就现场未配备医生的“失误”表达歉意。在解释这一问题时,CBA体测项目负责人方伟的理由是“从未想到会出现这么大的伤病”。他似乎忘记了,就在三年前的体测中,辽宁内线李晓旭是如何在被球员们戏称为“夺命十七折”的折返跑中遭受跟腱断裂的重伤。
关于当年那起意外的争议其实并未彻底平息,外界始终对体测抱有某种负面看法。最初中国篮协所效仿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早已舍弃了这一争议重重的“入职门槛”,而CBA体测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张兆旭受伤所引发的这一系列争议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但体测环节本身的多余,并不会因此改变。
诸多环节设置欠缺考虑
从项目的设置上,CBA体测其实称不上严苛——卧推、深蹲与折返跑均是所有类型球员日常都需参加的基础训练,两分钟投篮测试则是更具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本世纪初体测时,2.26米的姚明与1.78米的范斌同跑3200米的荒唐场景已然成为历史。关于这一点,仅有的争议源于中国男篮主力控卫赵继伟在张兆旭受伤当日所声称的“1.9米以上人群不适宜深蹲”。对此言论,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并不认同,“作为最基础的力量训练,深蹲并不存在不适合高个子的说法,全世界运动员都在采用这一方式锻炼。”
至于现场工作人员不搀扶张兆旭,转而查看训练器械是否会滚落造成二次伤害的做法,刘欣也认为在合理范围内,“工作人员不具备治疗能力,也不应上前搀扶。遇到运动员受伤,在不确定损伤的是肌肉、韧带或是脊椎前,即便医生在场也无法及时提供治疗。”不过,在刘欣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在场毫无意义,“至少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初步判断,设法避免伤情恶化。”CBA体测的落后之处不止这一处细节。
作为曾与多支职业运动队有过长期合作经历的运动医学专家,刘欣对于体测并不陌生,这是许多队伍监测运动员心肺功能、力量等基础素质的常规方式,但其中涉及一点基本判断“因人而异”——不同年龄、身高、体重,对应不同的训练指标。CBA体测对此略有涉及,在所有球员均需面对同样重量的卧推、深蹲测试的情况下,根据体重差异采取了不同的计算方式,不过差异也就仅此而已。
在刘欣看来,测试的重量应根据选手体重设定,而针对张兆旭的个案,他认为:“如果有伤病隐患,就应该向主办方提出免测申请。”然而根据CBA规则,本赛季体测的豁免范围仅限于出战篮球世界杯的12位国手,其余球员若有伤病,仍需进行补测;如果错过一年最多两次的补测机会,则失去了征战整个赛季的机会。这意味着,在体测和补测期间受伤病困扰的球员,就有可能失去一年工作的机会。同样,体测的门槛也拦住了相当数量接近职业生涯暮年、虽具备技能但体能下滑的老将。众所周知,体测作为联赛强制性准入门槛设立,是为了促使球员更加自律,以上两类人群均无法与不自律直接划上等号,他们的苦衷与难处没有得到充分的体谅。
缺乏竞争现状的遮羞布
体测的效果能否达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对于需提高自律性的“目标受众”而言,每队两人的体测抽查方式足以“培养”出侥幸心理,这就是为何每逢体测前总会出现大批临阵磨枪的球员。而体测也未必是衡量一名球员进取心的标准。作为CBA新科最有价值球员,王哲林去年一度未能通过体测,对此结果,体测本身要比失败的当事人更尴尬。这位国字号内线在体能方面的所谓“退步”,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整个夏天代表国家队征战所累积的疲劳,王哲林的前车之鉴也催生了今年所有国家队球员获得豁免权,这同样折射出体测的简单粗暴。
如果不是作为从业者必须跨过的硬门槛“考试”,而是成为为俱乐部队和国家队提供参考数据的“测验”,体测其实就不会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正如刘欣所介绍,绝大多数运动队均会设有体测环节,以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态。
CBA体测的缺陷在于承载了过多本不该由其承载的使命。篮球人口不足、天赋选手匮乏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国内球员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极小。即便如今这一现状正在逐步改善,但多数中国球员几乎不会面对生存压力的事实依然成立,“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队中已无一席之地”的故事甚少在中国篮坛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有除了自律以外的动力,去驱使球员们奋斗。而建立通畅的内部人才流通体系,增大球员间的收入等级差距,或许才是更有效的方式。至于将提高球员淘汰率的希望寄托于体能测试,这难免有些荒诞,也完全背离了体测原来的科学性。
作者:谢笑添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