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席卷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中,又一个中国足球赛季来到了尾声。
“失败”仍与中国男足紧密相连,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论。毕竟,这么多年里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国足依旧果不其然地输给了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也没能把不如自己的球队赢个干净;U系列的国字号也继续着各类比赛失利的节奏,只是过往“××年错过世×赛”的哀叹,进一步调低成了“××年来首次无缘亚×赛决赛圈”……而比结果更糟糕的,是趋于无望的过程。
这是中国男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自然年内经历三任正式主教练,如果中国足协赶在年底之前官宣新帅的话,那就将是四任。里皮两次退出,尤其是第二次,引发轩然大波。但其实意大利人两次临走赠言都暗含同样的两个字:“失望”。里皮在亚洲杯前就已经决定了不再续约,但对伊朗的那场溃败依然让他失了态,尽管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已经相当严厉,但他没有把私下的想法透露给公众——中国足球存在的很多问题已超出“运动的范畴”。
里皮与中国足球再次签约、破镜重圆的背后,仍有太多情节不为外人所知,但我们可以明确,里皮对实施球员归化政策、启用新球员重新打造一支国足仍抱有希望,但最终这仍是一种幻想。年初在阿布扎比对伊朗,大半年后在沙迦对叙利亚,这两场比赛除了失利的结果外还有一个共同处:里皮看到的球员场上表现与训练中的完全不一样,从某种程度而言,他失去了对球队的控制。里皮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落差,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于是他决定不赚这份烫手的高薪,选择再一次挂冠而去。里皮中途撂挑子是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之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从好的方面而言,他至少留给了中国足球四个多月的时间去重新开始,另外,也没几个人有勇气公开喊出:我拿不了那么多钱,那么多钱也改变不了现实——比如,被普遍认为高薪水与低能力不匹配的中国球员们。
当然,拿高薪并不能怨怪球员。在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足球后,国内转会市场的供求关系早已失衡,绝大多数球队缺乏青训造血系统,为数稀少的相对高水平球员和因年龄等政策受惠的球员都得到了天价合同。目前,中国球员的最高年薪已超过税后3000万元,而部分U23“红利球员”也年入接近千万。如此高薪,加之这几年陆续招募的超级外援,中超俱乐部纷纷背上了巨大的支出成本,同时也通过球员市场直接传导给了中甲、中乙等职业联赛的各个体系。而在收入几无增长、政策红利又不显著的情况下,这个维持了差不多八九年的足球泡沫正处于破裂边缘。
就在兵败叙利亚后一周后,《中国足球协会关于各职业俱乐部暂缓签署球员工作合同的通知》正式出台了,宣告足协开始实质性推动“限薪令”。这个时间点,很难让人相信,推行“限薪令”与世预赛失利之间没有联系,但后者至多只是导火索而已。“限薪”已是不得不下的一步棋,不然,职业足球将面临硬着陆的巨大风险。其实,危险的苗头已在今年陆续冒出。整个赛季,有十余支职业球队曝出欠薪风波,而年中的各级俱乐部薪水发放情况也始终没有公布,原因正是涉及俱乐部太多,一旦按规则处理,则可能令中甲联赛赛程残缺不齐,中乙联赛更有可能大幅度停摆。
职业足球硬着陆的危害性将远大于国家队无缘世界杯,这股风浪将直接摧毁中国足球的基石,其影响类似于假球黑哨风行的本世纪初:各级联赛全面萎缩,青训人才悉数流失,以至于未来十数年——今天也正在这一范畴内——中国足球依然无人可用。无论主管部门出台如何引导足球发展的政策,最终都要依靠职业足球体系落地,对于一个地区及国家的足球,职业体系是火车头:职业昌,则青训盛;反之,“就业市场”垮塌,“教育市场”何存?
但“限薪令”并非万能解药,其功效取决于独立的第三方监管,以及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与之匹配,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那么也只能与上世纪90年代末足协推行的第一次“限薪”一样,轰轰烈烈面市,阳奉阴违执行,悄无声息退场。而想要捋清中国职业足球,即便是完美的“限薪令”,也远远不够。从个体的“限薪”到整体的“限投入”,挤走中国足球的泡沫,需要在足球劳方和资方之间实现再平衡,一旦失衡,又将引发新一轮震动。
还是那句老话: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国足而言,若是这个冬天还没能迎来新帅,未来的世预赛将注定荆棘密布,为冲入2022年世界杯谋局的“豪赌”以一败涂地告终的话,足协难免再次陷于动荡;于职业体系而言,在开春前“限薪”“限投入”等相关政策不能以完整的形态落地,则下一个赛季的职业联赛很可能将捂不住盖子,受到泡沫破裂的巨大冲击。
对中国足球,凛冬已至。
作者:沈雷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