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疯狂的休赛期后,NBA的转会市场倏然归于寂静。现象本身并不令人意外,但程度超乎想象——联盟最近一笔交易还得追溯到7月17日威斯布鲁克与保罗的对换,换言之,截至当地时间12月3日,NBA已有长达139天未发生过球员交易,创下51年来新高(除停摆赛季外),也是联盟首次在8月至11月期间没有产生交易。其中牵涉的问题既与篮球层面的政策因素息息相关,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自10月极为负面的“莫雷推特事件”发生以来,NBA面临的潜在困境令许多投资者如鲠在喉。
若将讨论的范畴限于篮球因素,答案并不复杂。刚过去的这个休赛期,上赛季跻身最佳阵容的15位球员中,史无前例地有六人改换门庭,与此前四年总和持平,其中还不包括因转会风波无缘最佳阵容的湖人新援“浓眉哥”戴维斯。频繁转会并不局限于顶级球员,比较本赛季与上赛季常规赛打响时的各队名单,只有46.3%的球员留守母队,比例创本世纪以来的新低。一方面,正如某位NBA高管所分析的,“太多球员换队使得多数球队还在整理思路,不敢贸然交易”;另一方面,以自由球员身份签约加盟新东家会产生交易冷冻期,只有在签约三个月或当地时间12月5日(取两者中较晚的时间)后,球队才能将这些球员摆上“货架”,而目前有多达八支NBA球队阵中有六位及以上球员属于此列。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要牵涉到经济层面。随着NBA与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签订新的天价转播合同,过去数个赛季,NBA工资帽涨势凶猛,本赛季已达到1.09亿美元,是20年前的三倍有余,这也是天文数字球员合同频现的根本原因。根据劳资协议,球员收入总和约为篮球总收入的51%,换言之,工资帽水平与联盟收入基本呈线性正相关。然而,NBA的工资帽在9月发布,自10月发生“莫雷推特事件”后,大批中国赞助品牌退出NBA市场,NBA在中国的转播也陷于停摆,仅线上渠道有部分露出。
此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研究机构曾估算,中国市场收入约占NBA总收入的10%,在该份额大受影响的情况下,NBA来年的账目很可能出现倒退。需要注意的是,NBA在中国市场遇冷、整体市场可能缩水的局面,也影响了包括北美在内的全球其他地区投资人对NBA的投资热情。更何况,对于许多赞助商而言,中国市场原本就是它们投放NBA的原因之一。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昨天,美国媒体《体育商业日报》披露,本赛季ESPN的NBA收视率仍在持续下滑,降幅达两成。尽管总裁肖华一再宣称NBA财政状况无虞,但面对这一系列事实,投资者的热情很难不被消解。
按NBA劳资协议,若联盟收入下滑,下赛季工资帽或将大幅下调,但球员已签订的合同已无可能撤销。这意味着所有球队的薪酬操作空间愈发狭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队对于交易持犹豫态度。尽管实施的是与北美其他三大职业体育联盟截然不同的软工资帽(即超出部分按比例缴奢侈税),但其实NBA也有自己的硬工资帽,也就是俗称的“土豪线”——对于已使用过“全额中产特例”“双年特例”等特殊条款签约自由球员,或以先签后换的形式调整过阵容的球队,本赛季薪资不可触及1.389亿美元。这也就是为何向来出手阔绰到耗巨资造新球馆的金州勇士,会在伤病潮来袭时选择价格低廉的双向合同(即将发展联盟球员暂时以NBA球员身份签下,效力时间最长不超过45天)来补足阵容。明年2月14日,也就是本赛季转会市场大门关闭的日子,或许NBA也将迎来史上最冷清的交易截止日。
作者:谢笑添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