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奥运周期过去之后,中国足球仍在原地踏步。值得一提的是,这批1997年龄段球员在足协U23政策的庇护之下成长起来,部分球员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中超联赛出场机会,甚至还有人坐稳了球队主力。但当他们走上亚洲赛场之后,却依然毫无竞争力。除去实力先天不足外,体育总局以及中国足协在过去四年的“过度关爱”,也让这支球队的发展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频繁换帅、方向不明的四年折腾,换来的只不过是又一次典型性失败。
作为一名前职业球员、现职业教练,郝伟明白中国足球的未来只能靠青训,这是遵循足球的发展规律,但问题是制定政策的部门是否明白这一点。在这支球队不敌乌兹别克斯坦队、无缘东京奥运会之后,有一条传闻令人不寒而栗——有关方面希望将这支球队保留下来,今后频繁进行集训和比赛,从而让这批球员获得锻炼提升。如果这条传闻最终成为现实(近几年来类似的反规律传闻最终多数成为现实),中国足球又将开创世界足坛的先河——作为一支有奥运参赛年龄限制的球队,在冲击当届奥运会已经失败的情况下,依然以整队形式保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没人能知道;而这些归属于职业俱乐部的球员,在理应逐渐打上联赛的黄金年龄,被以国字号的形式整体保留,只能参加友谊赛性质的比赛,又能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同样没人能知道。
从2016年参加U19亚青赛以来,这支1997年龄段国奥队走过了太多的弯路。球队的主帅先后由李明、马达洛尼、孙继海、沈祥福、希丁克和郝伟担任。这拨球员先是莫名其妙地被迫参加一场名为“我要上奥运”的选秀活动,随后中国足协又宣布与德国合作,组建国奥队以只打比赛、不算积分的方式参加德国地区联赛(第四级别联赛)。“我要上奥运”不可能为球队带来任何提高,而去德国长期集训并打比赛的计划也因为多家德国俱乐部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一次又一次毫无规划的折腾之后,这支国奥队终于成功浪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当最终肩负起冲奥责任的郝伟执教球队时,备战时间仅仅只剩下了三个多月。这逼着郝伟不得不再次违背规律,让球员们在漫长的赛季结束后立即进入长期集训备战。
从某种程度来说,1997年龄段国奥队的失败对于中国足球来说相当典型,过往已有太多支国字号球队因为相同的原因无法在大考时展现出最佳水准。整体水平不高自然是国奥队此番兵败的主要原因,但正因为如此,中国足球需要更加遵循足球发展规律行事。希望中国足球未来能够少一点这样的折腾,多一些目标明确的规划。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翔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沈雷
来源:摄影/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