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近年来大幅提高,但健康知识仍显不足。今天,第30个爱国卫生月暨第28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启动,同期发布的2017年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调查显示,只有24.2%的居民能准确描述肝脏为有解毒功能、能分泌胆汁的人体重要消化器官,在基本医疗、预防传染病、慢病防治领域还有不少常识盲点。
近年来,上海围绕市民的实际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通过多部门携作、社会各方参与等举措,致力于市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97%上升至2017年的25.36%,10年时间提升了18.39%。
尽管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明显,但从调查看,市民健康知识还有待提高。
在基本医疗方面,仅44.3%的居民知道“OTC”标识为非处方药,不用医生开处方就可以购买;只有46.5%的居民了解全国统一免费卫生热线号码;47.8%的居民知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且居民可以免费享受的服务。
在慢性病防治方面,仅有24.2%的居民了解吃大豆食品对身体健康、心血管疾病有好处;56.5%的居民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58.8%的居民知道高血压患者需定期自测血压;68.1%的居民知道慢性病患者不能擅自调整治疗方案。
在预防传染病方面,38.2%的居民能够正确应对自身咳嗽、打喷嚏的情况,知道使用手帕、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61.2%的居民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病人;72.2%的居民知道乙肝是通过性行为、输血或者母婴传播给他人。
在科学健康观方面,45.8%的居民知道母乳喂养能让婴儿少生病; 68.9%的居民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68.3%的居民知道缺碘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77.4%的居民意识到健康体检发现的问题和疾病,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尽快采取措施。
在健康信息素养方面,48.6%的居民知道选购包装食品时要注意包装袋上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和生产厂家等信息;59.4%的居民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计算体质指数。
上海市各家医疗机构推进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促使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2017年9-11月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对全市148家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评估。评估数据表明,本市的二、三级医院均能普遍营造门诊健康教育工作良好氛围,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融入于日常临床诊疗服务和重点疾病的防治中。但同时也发现,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医院门诊健康教育中还利用不足,亟待进一步加强。
健康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健康相关的知识、行为和技能。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不断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促进市民健康知识、理念和技能的提升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
本次健康周开幕式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长宁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承办、长宁区体育局协办。
文:首席记者 唐闻佳
图:视觉中国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