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市场大多被国外医药公司占据,这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打破进口垄断,推进我国自主新药研发与问世,备受医学界关注。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浦东院士讲坛暨2018手性药物院士论坛”,聚焦中国创新药研制的进程与体系建设,“手性药物”受到与会科技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国际医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全新发展方向,也为中医药寻找创新机会提供新思路与路径。
中国创新药走到突破重要关口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我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品中,仿制药占比较大。与会学者判断,随着药企对创新药研发和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创新药物已走到面临突破的重要关口。
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桑国卫谈到,国家重大新药专项特别针对十类重大疾病开展自主创新品种研发和满足重大疾病需求品种仿制战略布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如,自专项实施以来,已有95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30个一类新药获批,部分已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200多项大品种药物的技术改造,比如肿瘤药多西他赛、抗乙肝药物恩替卡韦;研发了许多药物,填补了相关疾病领域的用药空白,为解决百姓重大疾病用药需求、缓解“看病贵”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药物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成就。桑国卫院士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推进中,还十分注重国家医药创新体系、核心创新平台建设,以整体提升我国自主新药创制的能力。
本次论坛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正式成立,由中科院院士林国强担任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介绍,该研究院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型科学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协同创新优势,专注于培育、孵化自主研发创新中药,开展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
“手性药物”成院士交流最大交集
本次院士论坛吸引八位两院院士参会,“手性药物”成交流中的最大交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中国科学院院士岳建民等,围绕“手性药物合成”从源头创新、药理药效、中药活性、工艺进展等多方面,对中草药的手性创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手性药物”到底是什么?对普通大众来说,它听来很陌生,但在国际医药界,它很热门。中科院院士林国强介绍,手性分子就好比是你的双手,左手和右手不能完全重合;分子不能也与其镜像重合时,该分子就是一个手性分子。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氨基酸、蛋白质、糖、DNA都是单一手性的。关键是,利用“手性”的原理与技术开发新药,已成为国际医药界的新方向之一。
林国强牵手神秘的“手性世界”已有些年头,他领衔团队在手性化学药物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已取得不少成果。比如,抗肿瘤新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等专利转化,已广泛惠及患者,总销售额近80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探秘“手性世界”造福大众
上海中医药大学已设立手性药物研究中心,由林国强领衔。在专家看来,手性药物是医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全新方向,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代表中国科技工作者为中医药寻找创新机会和发展途径所做的一次积极探索。
十多年前,“手性药物”对不少科技工作者来说还很陌生,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它已成为国际上新药研究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世界97个热销药中,手性药物占20%;1997年,全世界100个热销药中,有50个是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手性药物已占到世界医药市场半壁江山。手性药物已在治疗心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获得应用,市场前景还在向好发展。
我国现在手性药物的研究已经起步,有个别优秀突出的团队,但整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为此,也有论断认为,如果国内科研机构不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将来医药厂家采用国外技术的时可能要交付大量的专利费用。
另外,手性技术前景广阔,不仅适用药品领域,在农业化学品、防霉剂、食品添加剂等非药物应用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探秘“手性世界”有望在更大范围内造福大众。
本次论坛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和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联合承办。
作者:唐闻佳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