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2018年“上海工匠”名单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被称为上海胰腺癌诊治的“金字招牌”。该团队已经引领了国内国际医学潮流,在被欧美发达国家长时间掌握话语权的学术舞台上,打造出胰腺癌诊治的“上海方案”“上海品牌”。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平均为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高达15/10万。由于发现时多为中晚期、胰腺所在位置隐蔽、病情凶猛等原因,治疗效果一直不佳。在国内著名胰腺外科专家倪泉兴教授的引领下,虞先濬团队锁定胰腺癌手术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通过一系列原创性临床转化研究,将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了近40%,在国际上占据引领性地位。
胰腺癌根治手术风险高,其中胰肠吻合后发生的胰瘘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并发症。多年来,国际上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一直高居15%左右,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此,该团队创新发明 “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Surgery》杂志上,将术后胰瘘率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的15%下降至9.6%。在全国20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疗效。美国著名胰腺外科专家Harish Lavu教授为此专门发表述评,评价该原创性方法为胰腺手术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前期大量临床实践,团队创新出了锐性解剖清扫法,发明了新型手术器械,不仅清扫淋巴结更彻底,还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使手术时间缩短近50%。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规律,证实只有淋巴转移阳性的患者才需要术后辅助化放疗。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团队代表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撰写了《胰腺癌淋巴转移诊治进展与处理规范》,被业界广泛采纳,指导临床实践。
与此同时,尽管胰腺癌化疗敏感性和有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缺乏实用简便的个体化选择指标。许多医生临床属于盲目的经验用药。团队发现,胰腺癌丰富的间质影响了药物的“运输和弥散”,明确间质比例,可有助提升化疗疗效预测和方案选择。团队通过无创的“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区别不同化疗方案对局部进展患者的有效性,填补了胰腺癌精准医学的空白,并实现了个体化治疗。
基于上述临床科研突破,美国《外科学年鉴》主编凯思·利乐默教授如此评价,“来自中国的原创性、开拓性成果,势必将在全球范围内让更多胰腺癌患者从中获益。”
作者:陈青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