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张文宏医生“火了”。
“只闻时钟的滴答声,却不知现在几点钟。”“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带头上!”张文宏说的这些话,也火了。
张文宏,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1月29日深夜,张文宏因为一场疫情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采访视频“走红”,人称“硬核医生”。鲜为人知的是,这并非一场准备得多么充分的演讲,就在发表这一“刷屏演说”的前12个小时,张文宏的时间表竟是这样的——
1月29日零点时分,从河南郑州参加完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督导工作,搭乘红眼航班回上海,自己驾车直奔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二天有病人需要他会诊。
赶到市公卫中心,快凌晨两点了。张文宏把仅剩不多的用于睡觉的时间“腾挪他用”,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疫情解读长文,供第二天一早华山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更新。
凌晨3点多睡下,早上7点不到,他又起床了。赶到病区,讨论完当天的所有隔离患者病例,他开车赶回华山医院,换上白大褂,直奔感染科病区查房,然后召集临时党支部会议,“给大家鼓劲”。然后——才是那场广为人知的新闻发布会。
“我已经严重睡眠不足了,也不知有没有说错什么。”1月30日下午,张文宏坐在办公室里,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专访。深深的黑眼圈,透露着这位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疲惫。
大家都说,张文宏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而过去的15天里,他“一秒掰成两秒来用”。但他依然觉得时间不够,他走路快,说话快,他反复交代着身边人:“我们要多想一点,再多想一点,我们要跑在病毒前头!”
张文宏为什么能这么说?
“49杆枪”说一不二,防控重大传染病绝不“讨价还价”
“武汉要人了,谁去?”
“你不能去!你援外刚回来,都瘦成这样了。”
“留观病人流程怎么走,还是要细化,加快节奏,快!快!快!”
“春节后的流程怎么弄?正常门诊马上要开了,病人都等着来看病了。”
“主任、党员先派出去有什么不可以?!我们不能欺负老实人,这次我们能否就定一个规矩,从上往下开始派——从主任、副主任开始派。”
……
1月30日,就是张文宏“一夜走红”的第二天,大年初六,下午3时,记者在华山医院感染科会议室目睹了张文宏与科室人员的一次碰头会。这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一个为疫情防控“揪心”的医疗救治组组长。
十来分钟的时间,飞快的语速!无疑,当下这个华山医院的“王牌学科”,正面临“史上最难排班”——在维护华山北院、华山西院、华山医院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的同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前,这里还需要向武汉、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派出医生。
因为面对的是传染病,所以,一旦派出,这些人手在一段时间内等于被“锁死”,要度过隔离期后才能作另用。如果说,他们面临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么眼下他们还需要“多线作战”。
张文宏坐在会议室的中间,胸前别着的一枚党徽很醒目。就在前一天,他因为一段“党员全上一线”“这个时候派党员上不用打招呼”的言论,一夜“爆红”。有人说,他是“模子”,有人说“看到他就安心”,甚至还有人说,“爱上了他”。
“说我红了,我真的很意外。”张文宏坦率地和记者说,这段在网上流传的话是他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这个时候,必须要讲这番话了。
“从1月15日上海发现首例病例,过去10多天,我们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人已经非常疲惫了,是到‘换防’的时候了。但这个时候我派谁上?派没孩子的去?派单身、没家庭的上?派年轻的上?”张文宏说,他反复思量,在最艰难的时候,想到了党组织、党支部。
“我们每个党员在入党时是宣过誓的,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怎么选?我只有靠这个唯一的标准——党员上。”
疫情发展至今,几乎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尤其是张文宏,他根本顾不上什么“走红”之事。“他总是在‘赶路’,总是在解决问题。”同事们说。
就在昨天下午,因为考虑他最近工作节奏实在太快,医院要给他配一辆车,方便他多地奔波,张文宏一口谢绝:大家都很忙!
步入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你能感受这种无形的紧张气息,所有人都是行色匆匆。“张老师从不说虚话,开会速度快,只谈要做的事,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李杨说。
华山医院感染科在全国鼎鼎有名,而这背后,是一支无比精干的部队——总共49名医生,其中25名党员。“人不多,但我们这里党员多,我必须发挥这股力量。”张文宏说。他很清楚,这场新疫情打响后,科室每个人都是超负荷在运作,“但总得有人去做,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负重前行。”
全国一盘棋!疫情当前,华山医院感染科又第一时间派出两位医生驰援武汉。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徐斌教授,是中断了与家人在日本的休假回国驰援武汉的。同行得知后很惊讶,他说,“我们感染科的医生就是这样的。”
华山医院感染科为什么能这么做?
从“非典”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隔17年,两代人“接棒”上海组长
“你刚援外回来,这次先不派你去(武汉)。”1月30日,在科室开会时,张文宏已数次“秒”拒胡越凯的出征请求。
被拒的胡越凯,并不甘心。身在这个团队,“往前冲”是所有医生的本能。
走进华山医院感染科实验室,狭窄的走廊里摆满了仪器,进门的墙报上“缩写”了这个队伍大半个世纪走来的彪炳历史——始建于1955年,已连续九年稳居我国感染病学科榜首地位,牵头撰写发热待查等一系列国内外专家共识……
从全球“超级细菌”到埃博拉病毒,从H7N9禽流感到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华山医院感染科始终奋战在重大疫情最前线。
对中国民众而言,上次这样的“全民战疫”就是“非典”时期了。2003年迎战“非典(SARS)”期间,上海创造了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的“上海奇迹”,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上海模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
而当年的上海市“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正是张文宏的老师——如今的华山医院感染科终身教授翁心华。
“这件事之后,我国传染病防控上了一个大台阶。”翁心华曾这样对记者说。
时隔17年,上海再迎疫情挑战,这次“接棒”者换成了学生。是什么样的底气让华山医院能一棒接着一棒带领“白衣斗士”迎战疫情?
到华山医院感染科采访,当一个个团队成员以极简单的文字描述自己的经历时,记者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个团队,自带一股强大的气场。用文字来形容,它是一种向心力——
胡越凯2001年大学毕业加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在还是“菜鸟”医生时,就经历了“非典”。多年后,他仍难以忘记那次“战役”的很多画面,“当时不少人跑到华山医院,都说自己有点症状,怀疑被感染了,希望医生给明确诊断。”而与市民的无助和不安相映衬的,是身边前辈老师们的“稳”和“勇”。
“最初,连医生都不知道我们面对的病毒是什么。可没有一个感染科的医生会往后退。”即使不明敌人是谁,也要奋勇作战,这种感染科医生特有的“定力”,在他心里“扎了根”。一次次与病毒交锋,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打赢疫情攻坚战……胡越凯说,“干这行的成就感,是常人很难理解的”。
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份职业的另一面是,不分白天黑夜、几乎没有节假日的问诊,以及不自觉就会涉足的未知风险——可能是生命危险。
去年1月,胡越凯主动请缨,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援外医疗队成员出征,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援外半年间,除了救死扶伤,他还有一次“心跳回忆”:有一天,一则恐怖袭击事件就发生在他的驻地边,大概只有200米不到的距离。与危险擦身而过,身为党员的胡越凯医生下意识拿起手机,第一个收到他报平安短信的正是科主任张文宏。
想都没想,发出第一个短信,足见这份信任的分量。
“在他身边工作,你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打鸡血。”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宁,这个春节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原来,她的父亲在青岛,节前已住进ICU。而春节本就是华山医院人手最紧张的时候,更何况疫情当前,几度纠结,李宁向张文宏开口,“我想用几天公休。”“放心回去,别用公休了。”张文宏丝毫没有犹豫地说。
从除夕到年初一,李宁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刷手机,当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时,她再也坐不住了。安排好父亲,她当即定了一张回上海的机票。
“父亲病了,不照顾我心不安,但照当下疫情发展,医院也需要我,更多病人需要我。”年初五,李宁已出现在华山医院,“归队”加入这场战“疫”。
在华山医院感染科,虽然医生们都清楚,未知的病毒极可能将他们推向危险,让他们离死神的距离比常人要近很多,但选择到这里来的医生,却不知道从哪里生出一颗颗无惧的心。
很多人说,这颗定心丸,是张文宏给的。而张文宏说,这颗“定心丸”是老师们给的。
“你真的是在跟时间赛跑,而且你面对的敌人——病毒,它们还很聪明,你必须跑得比它快,不然付出的代价就是很多很多的生命,而不是一条生命。”张文宏这样跟大家说。
这就是感染科医生看到的图景,不是一台手术救一个人,而是科学决策、精准判断、控制疫情,挽救一群人。
“以公众健康为最重大使命”——这是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的座右铭,也是整支学科团队的“定盘星”。
为什么还要坚持对大众“喊话”?
联动政府的防控举措,尽可能调起“全民之力”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始终直面重大传染病并时时刻刻奋战在第一线的党支部,还是一个“编辑部”。
眼下,许多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点开“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看看张文宏又更新了什么疫情解读。“铁人”张文宏在已没多少睡觉时间的情况下,坚持做着这件“分外事”——通宵达旦写科普,连续11天,每天更新!
疫情当前,“华山感染”已成民间爆款,阅读量接近2700万次,最近几乎每篇都是10万+,最长一篇,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
学生们说,张文宏会交代好每天收集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模型,但他坚持每晚自己完成每篇疫情分析文章的最终完稿,“张老师是牺牲睡眠时间在科普。”
已经这么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科普?“你得给老百姓讲真话。”张文宏对记者说,防控传染病,需要全民共识,更需要全民科学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张文宏在“华山感染”上向大家喊话。比如,读懂“封城”的意义——“这两天深入河南的社区、基层卫生院、县级医院、地级医院、三级医院做了调研,才明白封城易,但把城市管理好,把每一个社区管理好,让每一个村的人知道这个疾病,让每一个来自疫区的人自动隔离,社区做好服务,才是封城这个举措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是中国真的做到了。中国的社区管理已经细致到每一辆车,每一户人家。笔者还看到了河南省副省长在县城督导生产给湖北用的口罩和防护服。”
他还会告诉大家:即使采取“封城”这一强硬措施,大家还远远不能高枕无忧,扎实做好个人防护,自觉采取主动“封街道”“封社区”“封家”、居家办公等隔离措施……这样的话病例数才会逐日缩减。
“我今晚可能要写生死,现在有死亡病例,也有出院病例了,我要给大家谈谈,这个传染病到底是轻症多、还是重症多;我还要写防控重点,给各地防控专家看。”张文宏的脑海里仿佛时刻在根据疫情进展、防控举措,决定对大众的“喊话”内容。这是17年前“非典”肆虐之际从未有过的疫情防控新举措,医生自己写网络科普长文,联动政府的防控举措,尽可能调起“全民之力”。
下午4点不到,张文宏开始“驱赶”记者,他说赶紧根据国家卫健委第四版诊治方案指南,制作一份社区疫情防控课件,给社区和区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看。
“春节马上要结束,区里的医院都要恢复正常门诊了,传染病防控的一大关键点就是切断传染源。接下来的防控重点之一就在社区,区里的医院就是一道道关口,他们要做好几件事,第一,识别;第二,转诊;第三,做好防护隔离举措。”
张文宏分析,以目前全国投入武汉的力量,以及当地已采取的防控举措,武汉“战役”预计两个月能结束,而全国这场“战役”何时能结束,取决于全国防控能力“一盘棋”,必须要竭尽全力预防“新武汉”的出现。这意味着,大到一座座城市,小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要配合,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会,主动报告,及时隔离,及时治疗等。
“一切没有想的那么好,一切也没有想的那么糟!中国,努力!”这是张文宏在“华山感染”公众号上写下的一段话。正如过去半个月来他的“作战”状态:冷静、客观,但始终保持积极和乐观。
作者:文汇报记者唐闻佳 姜澎 樊丽萍 图:文汇报记者袁婧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