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但关键时刻更显温情。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自1月31日起开通互联网在线咨询服务,方便以孕产妇为主的患者们进行个性化咨询。截至2月3日14点,一妇婴产科、妇科、新生儿科等11个科室共计36名医生“入驻”医院专门开通的线上问诊平台,免费为患者答疑解惑。
让信息服务“跑赢”病毒
作为妇产科专科医院,近年来一妇婴每年的分娩量平均在3万左右。不同孕周的孕妇产检都有着不同的方案,值此特殊时期,许多问题都让产妇心生焦虑。
患者就医的热点、痛点,就是公立医院提供精准服务的“靶点“。一妇婴公布了扫码“直说”平台、968886客服热线和互联网在线咨询平台,多渠道解决患者需求,让信息服务“跑赢”病毒。
从1月31日首日开诊起,截至2月3日14:00,以上3个渠道的接听和回复患者咨询量累计已超过5000人次。
一妇婴院长万小平告诉记者,后台数据显示,近4成的咨询都产生在晚间,有些医生下了门诊和手术,坚持到了晚上11点还在平台上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而968886客服电话这段时间成了真正的“热”线,客服团队是清一色的女生,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有限,“尽量少喝水,能多接一个电话,就多为一个患者缓解紧张的心情”。
“感谢白衣天使,目前是疫情非常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哦!加油!”1月31日中午,一妇婴耀华路院区的产科医生孟珍妮在回答完提问后,收到了那位女患者的提醒,倍感温暖。
孟珍妮的先生也是医生,夫妻俩都在临床一线。家里有两个娃,最近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
她说:“我先生也主动报名了所在医院大外科的抗疫情后备力量,我们是相互支持的。”
扫码传信息、“海关式”设点:让门诊候诊和健康问询“通关”更快
1月27日是大年初三,医院面对有临床需求的产科患者,开放了一天临时门诊。
7:30后,一妇婴东院院门诊迎来了“早高峰”。按照市卫健委统一要求,每位进入门诊大厅的患者和家属都要接受体温测量,填写《健康申明书》。落实防疫要求,严格执行一门只进不出、一门只出不进。如此一来,“通关”速度较平时慢了许多,排队等候的“长龙”一度长达数百米。
当天“早高峰”结束后,几个科室自发进行了头脑风暴:“外面气温冷,纸质填卷速度慢,这样不行,要优化流程!”信息科迅速落实了“金点子”,将纸质填写《健康申明书》改为扫码填报。患者和家属需要现场用手机扫两个码,一个是问卷码,一个是查询码。
1月31日清晨,医院员工志愿者7:00前就到达门诊大厅前的广场。有人专门组织患者和家属排成一字形队伍,有人提示大家进行两次扫码,有人负责把行动不便的患者、乘坐轮椅的患者引导到绿色通道……天气依然很冷,但通行速度较上一次提高了不少。
当天门诊结束后,头脑风暴继续进行:“扫两个码太麻烦了,一个码,必须的!”信息科小伙伴们不负众望,整合成一个二维码。
第二天是2月1日,“早高峰”来临时,现场的志愿者们开心地看到,患者和家属们每人只需扫一次码,通行速度实现了翻倍。
很快,一妇婴团队又发现,进入门诊大厅后,由于要接受额温测量和面对面的健康问询,人流一下子又有点“堵“住了。
要尽可能避免人员聚集!门办牵头,“金点子“再次在头脑风暴后产生了。健康问询的点位一下子增加到了10个,桌上摆上方便识别的数字立牌。一批患者和家属进入门诊大厅后,工作人员快速引导其到不同的点位前。
人流的行进速度一下子翻倍。
5小时搭建爱心遮雨棚:为孕产妇和宝宝、患者们撑起爱的天空
2月2日是国家假期规定的休息日。医院不少人已经连续工作了一周以上,趁着大太阳,抓紧时间补觉和洗衣服、清理房间。然而在一妇婴东院的门诊广场前,有支小分队在热火朝天地加着班。5个小时后,原本空旷的广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座210平方米的遮雨棚。
这里有个故事。1月31日,一妇婴党委书记杨新潮查了天气预报,发现接下来的一周里有阴雨天气,立即添了一桩“心事”:“来一妇婴看诊的,大多数是孕产妇和新生宝宝,抵抗力弱。现在还是冬末,室外温度低,一旦碰到下雨天,孕妈妈和宝宝们会不会受凉啊?”
于是,她立刻布置了任务:以最快时间,在门诊前广场上建起一个遮雨棚,要保证安全质量,更要保证空气流通!
第二天,爱心遮雨棚便搭建,棚子四面通风,棚内设置一米线搭建的蛇形通道。医院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消毒,并安装了扫码提交《健康申明书》的提示卡。
在医院门口,记者看到一切井然有序。患者和家属们自觉拉开间隔距离,有序前行。大家安静地扫码填写《健康申明书》,进入门诊大厅后测量体温,接受面对面的健康问询。
作者:高艳 李晨琰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一妇婴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