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脏功能很好,恢复得不错,小伙子。”听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教授的话,小均父亲白先生悬在心口的石头落下了。今天是小均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的第一个复诊日,这个在春节疫情蔓延期间接受手术的孩子,至今仍牵动着大众的心。
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三,整整24小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儿科医院紧急启动绿色通道、两院心外科团队数十位医务人员携手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的小均进行了一场争分夺秒的小儿心脏移植手术。
跨医院、多学科的联合紧急救治在两院默契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什么都可以等,唯有生命不可以等。” 当所有人将目光投射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时,别忘了还有一些人默默坚守在常规治疗第一线。
疫情的阴霾下出现了生命的火光
“我们家孩子身体很好,平日里感冒咳嗽都少有。”诊室外,回忆起过往,白先生依旧心有余悸。
去年上半年,一场篮球赛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赛场上胸闷气喘的小均倒了下来。原本以为孩子只是得了感冒的白先生,不想在重庆当地医院被告知了一个噩耗:扩张型心肌病,无药可医。
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一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在心血管中心病房,小均心功能衰竭症状日渐加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他心脏的射血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小均已处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终末期,唯一能挽救生命的办法就是尽早进行心脏移植。”贾兵说,无奈对于儿童而言,寻找合适的供体并非易事。毕竟想要找到一颗相仿又健康的“小心脏”就是第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在心血管中心有一张长长的名单,上面都是等待接收心脏移植的孩子,不少心脏衰竭终末期的孩子就是在等待过程中死亡的。团队想方设法维持小均的心脏功能,他们希望这个孩子能有所不同,好运能降临到小均身上。
盼着盼着,好消息真的来了,与小均年龄相仿的合适供体出现了。
大年初二下午,一接到供体匹配信息,贾兵立即给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通报了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疫情的阴霾下出现了生命的火光,器官捐献必须争分夺秒,机会稍纵即逝!
为了这个孩子,数十位医护人员上演“速度与激情”
目前国内儿童心脏移植病例较少,手术的开展需要借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仁的帮助。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黄国英立即联系了中山医院院长樊嘉。
考虑到白先生家的实际情况,樊嘉只说了句,“病人先来,治了再说。”便立即开始周密的对接安排,两院数十位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一条生命通道就此在小均脚下铺开。
医务人员的“速度与激情“即使在春节期间也毫不懈怠。接到安排后,以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术前准备。那天傍晚,儿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梁雪村主动放弃休息,冒风雨将小均送至中山医院。
为了更好地完成移植任务,贾兵还特意召回了在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工作的心脏移植组医生谈卫强,让他紧急参与到工作中来。当夜,谈卫强即刻从厦门赶回上海参加手术。不到半天,安排手术席位,手术前的所有准备包括红细胞、血浆等,一切准备就绪。
1月27日,大年初三上午,期盼已久的时刻来临。中山医院和儿科医院的心外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供体获取、保存、运送,新的心脏顺利移植入小均体内并成功复跳,供体心脏缺血时间仅两个小时,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一般供体心脏缺血不超过六小时,四小时以内最好,两小时便是完美。”贾兵很高兴,手术每节省一分钟对于供体心脏的保护便优一分钟。
一颗全新的心脏在小均体内开始跳动,一下、两下、慢慢地呈现出稳定的节律,跳动也越来越有力。令人欣喜的是小均在手术当晚就开始苏醒,并在术后第二天下午顺利撤离呼吸机,且撤机后病情稳定。
疫情之下,挽救生命的工作永不停摆
当供体心脏开始有力地在小均胸膛里搏动时,不仅给整个家庭重新燃起“心”的希望,更是特殊时期下,医护人员用坚守诠释责任的最佳例证。
在昨天的复诊中,贾兵为小均检查了心超与心电图,“目前看来没有明显的早期排异反映,不过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坚持随访复诊。”小均点了点头,笑了。
在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大部分患者都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随着如今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科室已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中。“急诊手术保证完成,限期手术尽早完成,常规择期手术逐步开展。”贾兵直言,在疫情之下,挽救生命的工作绝不停摆。
白先生告诉记者,小均的生命得以延续还凝聚了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在一家无力支付巨大治疗费用的艰难时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如新中华儿童心脏基金如同冬日阳光,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经济资助。
即将踏上回家的旅程,白先生说,一家人永远忘不了上海医护人员的恩情。
作者:李晨琰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影: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