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讲台,陈述自己的科研项目,这对科研人员来说不是新鲜事。不过台下坐着的不是同事、同学,而是商业投资人、知识产权保护专家等,将这批产业“经纪人”请进象牙塔,是与科研人员共赴一场“产交会”,只是交易的东西非产品,而是一个个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
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海二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启动“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四方决定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尤其要针对生物医药研发要素进行分析和布局,通过上下游产业合作特点的整合与设计。
如何推进“产、学、研、资”深度合作,导向人民健康之“用”?当前形势下,如何让科研原创力助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称,近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努力打通“产、学、研、资、用”链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思路,尝试相应的机构改革,近五年医学院系统共计完成成果转化(许可/转让)40项,累计标的总额3.62亿元,包括李宗海团队肿瘤诊断及药物系列成果转化、李青峰团队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项目、李福彬团队激动型抗体恒定区优化平台项目等。
但她同时谈到,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产业链环节存在中间壁垒,一般社会资本对战略意义大、突破0到1的“长线”技术不感兴趣,财政资金与社会投资衔接空档,“卡脖子”问题遇到“死亡谷”,迫切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与药企、资本形成产学研资的新合作联盟,体现国家战略、投入公益基金、设计投资策略,为研发“雪中送炭”。
“科研人员从事科科研创新工作,但不懂市场;产业人士懂市场,但手上没靠谱的科研项目、成果,科研也并非短时之功,重磅原创成果往往是一个实验室几代人接力的结果。”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陈国强表示,要将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首先就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路,让科技人员与企业有充分接触空间,才能擦出创新火花,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用于支撑产业发展。
此次四方战略合作应运而生,上实集团董事长沈晓初,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周军,上海医药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左敏,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方勇共同启动“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上药-交医孵化平台”刚启动,首次创新项目路演旋即展开。经前期遴选,9个首批路演项目一一登场,均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热点,聚焦肿瘤免疫、生物制剂、肺纤维抗体治疗、新冠mRNA疫苗研发等多个方向。
项目评选小组由上海医药研发和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筹备组牵头,由生物医药领域内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商业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上海交大医学院高小玲教授介绍了“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技术平台”项目。她说:“对于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来讲,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方。然而,长期以来,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太多实验室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实际临床需求的工作被埋没。热忱期盼上药-交医的合作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更多从0到1的转化。”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称,此次战略合作将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实现对药物研发、临床研究、商业市场、运营管理、法律保护的全链条支持,为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据介绍,该孵化平台的各方在合作中将扮演互补角色,并突出功能定位。
四个合作方将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培育优秀的项目团队、对接充沛的孵化资源,实现从医药研发、临床研究、市场运营、商业投资、法律保护的全覆盖,力求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以筛选孵化和定向研发等触发高校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能,走出一条医科院校推动科创转化的特色探索与发展之路。
上实集团董事长沈晓初表示,上实集团将积极推进四方合作,充分发挥其多元化资本运作及全球资源优势,全方位、全周期地为交大医学院早期科技成果孵化提供强大资源后盾,他期待四方合作,能共同推动上海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临床医学研究、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作者:唐闻佳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